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专家热议“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

    作者:本报记者冯蕾、李慧、钟超、杨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10 版)
    浙江:造船业现“回暖”迹象 在浙江船舶工业“重镇”舟山市,造船业出现“回暖”迹象。数据显示:1—9月份,全市船企新接订单5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7%。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本报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冯蕾、李慧、钟超、杨君)12月11日,被喻为中国经济风向标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受到广泛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判断冷静清醒,问题把握科学到位,重点任务清晰明确,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必将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目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究竟如何科学认识新常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关键词,有着丰富内涵。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张卓元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些下行压力,同时也在消化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主动调整速度、重新认识速度,将给结构调整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近两年来,我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新常态不同于旧常态,也不是超常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2008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导向模式,经济增速高,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这是旧常态;而2008年至2012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头几年,我们更多地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一揽子刺激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拉动经济的力量发生了鲜明变化,呈现新的特点。“只有更深入地理解新常态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研判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动力、新方式。”赵锡军说。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表示,“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是现象,本质要求是结构优化升级,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贾康强调,与“中高速”相应,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打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空间。

        面对“新常态”,我们如何主动适应?

        “适应新常态,需要明确增长的新动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说,“我注意到,会议对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进行了界定: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这个界定意味深长。”会议提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种判断非常客观。王远鸿认为,下一步在消费领域,要加快培育信息消费、养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出来。

        贾康认为,主动适应新常态,还体现在宏观调控思路的优化上。“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重在结构优化,侧重改善民生、促进结构升级。目前,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是有空间的。”贾康说。

        专家们强调,面对新常态,我们不能被动适应,而应积极引领新,有所新作为。

        “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贾康表示,相信2015年将有重要的改革举措出台。“改革有了顶层设计,下一步关键在落实,让改革措施具体化。”

        迟福林认为,下一步,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改革将有重点突破。市场开放的进程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提速,都将为经济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多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下一步改革,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要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

        专家们一致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要既趋利避害,又顺势而为,从而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