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当下中国的城市建筑并没能很好地承载这份文化使命。不论是饱受社会诟病的“千城一面”,还是部分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怪诞媚洋”,都让建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留下败笔。那么,当前中国城市建筑存在哪些普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崛起中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建筑?
城市在“怪”与“仿”中迷失
走进一座陌生城市,总会自然地问这座城市里最值得逛的地方是哪儿,兴致盎然地前去,却总会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城市地标,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这是当下不少游客的真实感爱。包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几乎都对城市里“奇奇怪怪”的建筑怀有矛盾的复杂感情,欣喜的是城市多了一张知名度高的名片,忧虑的是这种建立在怪诞设计上的知名度饱受社会诟病。
另一方面,无论是假期旅行,还是工作出差,当下人们似乎对中国的城市都有了审美疲劳。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阔马路,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千城一面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让人无所适从。
还有仿古复古风的大行其道。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让人淹没在无序的时空变换隧道里。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同的城市所依托的地域特色、气候、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城市建筑应该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之外适当展现特色。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中国不少城市建筑总在“奇奇怪怪”和“千城一面”中徘徊。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撰文指出,时下建筑不健康的倾向就是形式主义泛滥,不从建筑的基本要点来发展创造,而舍本逐末,追逐时髦样式。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历史。然而,有人觉得当前城市建筑太单调,就迎合社会上标新立异的心态,哗众取宠,搞些奇奇怪怪的建筑;还有的建筑设计创新不足,一味效仿或杜撰传统建筑,导致仿古、复古风泛滥,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铺张浪费,对建设经费不加节制;二是不尊重建筑规律,只是标新立异来追求感官的刺激,而不是按照施工的要求来设计。”阮仪三说。
建筑“作怪”暴露短视思维
从“秋裤楼”到“靴子楼”,再到“方便面桶楼”“拧麻花大楼”,近年来,“奇奇怪怪”的建筑在各地层出不穷,规模化复制大行其道,城市建设的功利主义盛行,结果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
究竟是什么把我国城市建筑变成今天的模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个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设计的‘权势地标’”。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领导干部在畸形政绩观的引导下,往往越俎代庖,片面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华,他们把自己当成城市“总规划师”,而真正懂规划的专业人员反倒成了“画图工具”。
“解铃还须系铃人”,畸形政绩观对城市建筑的“瞎指挥”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苗启松说:“建筑应还原到以功能为主,并不是完全追求艺术效果的作品,只能说在满足基本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美观,不能偏离这种方向。”
国内城市建筑的仿古、媚洋之风,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本土建筑设计的尴尬境地。在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吕红医看来,国内高校学习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接触这一专业开始,被教授的就是西方建筑理论。中国建筑最早是工匠传承的,缺乏理论体系。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建筑本身,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关系。这种学与用的矛盾使得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在面对从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中国城市时,难免遭遇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冲突,设计出的建筑有时也很难达到建筑样式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培育,但在建筑设计这个领域里面,我们还缺乏培育本土建筑师的意识。很多重大建筑项目立项时就有意无意地倾向寻找国外建筑师,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不仅很难设计出体现本民族风格的建筑,也埋没了国内优秀建筑师展示才华的机会。”胡越表示。
穿上传统与创新的外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公报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乡镇,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什么是乡愁?记忆中那些发生在老房子历史空间环境中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就是乡愁,它依靠故乡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场景、风光特色所依存。要留住乡愁,就是要把这些历史传统特色的物质依存保护好,也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保护那些旧有的历史建筑,古桥、河流、街巷、场院而构成的生活场景,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等经济利益,而是保护我们民族和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阮仪三表示,只有原汁原味的保护才能留得住记忆、留得住乡愁。
采用“擦黑板式”的方法进行旧城改造在一些城市建设中并不鲜见,造成的后果是大部分旧有街区推倒重建,消灭了城市的传统个性,而新建街区和建筑又毫无个性,导致城市模样的雷同化、样板化。改造后的城市,既没有留住过去,也没有形成当代的特色。而少数不得不保留的标志性文物建筑孤零零地林立在高楼包围之中,不但不能显示特色,反而印证了城市的文化缺失。
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中国北京、日本京都……翻开那些因独具一格的建筑而闻名的城市名录,可以看出,不论传统还是现代,赢得人们普遍认可的优秀城市建筑往往是建筑功能、形式和历史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曾指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应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实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城市建筑该如何做到“师古而非复古”?“建筑设计从艺术层面来说,要从整体上进行界定,要兼顾具体的功能性需求和审美需求,这就要求做到包容创新。城市建筑需要文化支撑,一方面需要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意灵感,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城市建筑,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建筑设计的交流合作,让当代建筑穿上传统与创新的外衣。”清华大学建筑美术研究所所长程远表示。(本报记者 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