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太来乡的农民王兵赶来给乡党委书记李守跃报喜,他今年养乌蒙乌鸡赚了15万元:“幸好村里来了‘导师团’,教我改行养土鸡,要不然哪能赚到这么多钱!”
王兵说的“导师团”是黔西县建立的一支专业扶贫队伍,以乡党委书记为团长、驻村干部为副团长,团员则由专业人士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他们为群众致富出主意、想办法、找项目、引技术、寻销路,切实提高群众创业致富能力和创业抗风险能力。目前像这样的创新扶贫方式,在黔西县越来越多。
黔西县地处乌蒙山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如何做到精准扶贫是长期困扰该地区的难题。自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阻碍群众脱贫的问题一一摆出来,针对问题想办法。大家认识到,扶贫工作本质是个作风问题,工作还要更细致深入、有针对性才可能让群众满意。为此,他们提出几个“强化”:
首先就是强化结对帮扶。全县选派1293名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6523名干部结对帮扶10192户贫困户。切实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帮扶对象不脱贫,队伍不撤、干部不换,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他们还强化产业扶持,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整合国家、省下达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集中用于精准帮扶产业项目投入。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计划大力实施1户贫困户种植2亩经济作物实现2万元收入的“122”工程。
强化教育培训则是“挖穷根”。当地招录172名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学校,对就读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的1800名贫困学生每人一次性给予1500元的资助,对89名考入二本以上大学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给予4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对就读职业学校的200名贫困学生每人一次性给予1500元的资助。
强化扶贫效果监督检查是另一个亮点,他们组建了精准帮扶督导检查组,随时进村入户评估贫困户脱贫成效、帮扶项目效益、贫困群众对帮扶满意度等情况。(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