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来自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近80位学者与会。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与会学者从多个学科层面广泛讨论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种类型的灾害特征、成因、时空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浣月在致辞中指出,历史学具有对现实问题的借鉴作用,而灾害史研究正可以积极地发挥史学研究的这种功能。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促进国内灾害史学界的深入交流,推动灾害史研究中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对话与交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指出,自然灾害是防灾减灾的原动力,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现代中国的防灾减灾方针政策、工程建设、防灾科学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认为,自古迄今,中国灾害认知范式经历了灾害的天命观到灾害的科学观、再到灾害的生态观的转移。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灾害史研究动向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变动着的交互作用为中心的灾害人文学的观点。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立足新文化史的研究视野,认为灾害史研究应该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对于史料更应关注其语境及文本背后的意涵。(叶合鑫 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