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12月9日电(记者张国圣 通讯员陈凯姿)重庆市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帮扶共建”,通过传递文明“基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市“一对一”结对帮扶数量已超过2500个,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提升生活品质是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参与结对帮扶的文明单位利用自身优势或通过牵线搭桥,不断组织农民到企业观摩学习,根据农民需求邀请专家和技术能手到村里传授劳动技能,累计帮助9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转移。各文明单位还投入资金和物资帮建农家书屋1140个,吸引530多家企业参与结对共建,扶持农村绿色产业、生态养殖、旅游观光等个体经济1100多个,带动近7000家农户致富。重庆希尔安药业公司结对帮扶的合川区白塔村,已经发展成为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种植药材,每家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结对帮扶的文明单位既送文化又“种”文化,一方面帮建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数千名农村文艺骨干。有了设施和人才,帮扶单位又帮助农村建立各类文体组织,设计各类文艺活动。农村趣味运动会上的掰手腕、扭扁担和村级篮球赛等项目,现在都成了村民们的日常娱乐节目。文明单位还引导、帮助结对帮扶的区县挖掘、保护和开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以购买节目、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民间演艺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南川区定期举办“农村民间文艺调演”,以发现和培养民间文艺带头人。
社会风尚是文明的标识。结对帮扶的文明单位从帮助修订村规民约、整理家风家训、开展乡风评议着手,培育和引领农村文明风尚。针对农村存在的攀比、浪费、迷信等不良风气,帮扶共建单位陆续开展了“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和“好婆媳”“好邻居”评选活动。在单位与单位结对的同时,帮扶单位还通过“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与农村留守、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将文化、信息、技术、政策、服务等送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现在每到农忙季节,城口县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都会成为30多户空巢老人承包地里的“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