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生命高于一切

    ——厦蓉高速扩建工程在建后祠隧道塌方救援纪实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燕棠 林蔚学 傅晓君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03版)

        “出来了,出来了,21个人,一个都没有少,太好了!”12月6日上午11点30分,后祠隧道塌方救援现场传出阵阵欢呼声,看到21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获救,身体状况良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场成功的救援,仅用35个小时,就将被困人员全部救出;这是一场科学的救援,整个施救过程贯穿了“有序组织、科学施救、确保安全”的原则;这是一场齐心协力的鏖战,全体施救人员凝聚着团结协作、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精神。

     

    组织救援

     

        12月5日零点三十分左右,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正在施工中的厦蓉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后祠隧道出口段突然发生塌方,21名工人被困在隧道26米长的路段内。“被困人员的生命高于一切!”塌方的消息牵动着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心。

     

        塌方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作出批示,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副部长冯正霖指示:“全力以赴施救,争分夺秒打通生命通道。”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副省长徐钢和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市长池秋娜分别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科学组织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

     

        与此同时,矿山救护队来了,部队子弟兵来了,消防武警来了,公安民警来了,医疗救护人员来了,后勤人员不辞辛劳,24小时提供食品供应,并送来棉衣、大衣等衣物。除了龙岩市的救援力量,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专门请来隧道专家,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科学施救

     

        从12月5日晚开始,救援现场采取顶管和矿山法同时并进的措施打通逃生通道,选择直径80厘米的钢管,用两辆推土机从塌方土方下部一步步顶进。

     

        当日11时许,后祠隧道口前,起重机将潜孔钻的各部件吊下拖车,空压机、油柜、钻机、高压通风管和配电柜等陆续被拉进出事隧道。

     

        时间就是生命,潜孔钻的机组人员没来得及吃口饭就开始组装。潜孔钻是省高速公路总经理涂慕溪从中铁十二局调来的。涂慕溪有隧道坍塌救援经验,他在路上就考虑了使用潜孔钻的施救方案,在指挥部考虑施救方案时,一经提出就被首先采纳。

     

        潜孔钻救援的原理是打入一根钢管,抽出钻杆留下钢管,用细钢筋导入尼龙绳,将空气和救援物资从钢管导入达到救援目的。这条生命通道早一分钟打通,21名被困人员就早一分钟得救,如果时间被拖延,被困人员的生还概率就会减小。

     

        一节钢管长度为1.5米,配套的钻杆也是1.5米,打进一根再接一根。因是沙土,质地疏松,每进一根,时间约4分钟。15点35分,已打进18根钢管,与预计深度差不多,于是,指挥人员试着敲击钢管,结果令人欣喜:里面有了回应,被困人员还活着!

     

        洞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洞内的被困者却有了希望的亮光,福建省、市领导和施工单位认为:在30小时内有希望将他们全部救出。

     

    众志成城

     

        在紧张有序的施救过程中,被困人员的身体状况极为关键。

     

        原本预计救援时间要三四天,为此指挥部请来专业医生,准备营养含量较高的早中晚三餐。救援人员通过塌方体下方的通气孔,给被困人员传递食物。

     

        早餐是热牛奶、豆浆、生姜蛋花汤、包子和馒头;午餐是生姜蛋花汤、青菜和蛋炒饭;晚餐是辣汤加蛋炒饭。提供食谱的医生介绍,这样的搭配不仅有较为充足的营养,还能预防被困人员感冒和腹泻等症状发生,保证他们的肠胃健康。

     

        12月6日12点,救护车陆续将厦蓉隧道塌方的21名受困工友送到龙岩市第一医院,来自10多个专科的100多名医务人员有条不紊地逐一对他们进行检查。目前,他们生命体征正常,情绪稳定。

     

        当安全救出21名工人兄弟后,指挥部随即在帐篷里召开塌方事件总结会,要求成立调查组,查明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并对在建工程进行排查,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本报通讯员 陈燕棠 林蔚学 傅晓君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