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如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广袤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较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并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是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西部地区急需低碳转型
在经济转型时期,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在一些地区成了相互冲突的目标。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中,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及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和外部性使得一些地方更倾向于后者,而相当长时期内单纯强调GDP增长的评价标准,也使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这个问题在西部省份尤为突出。一是资源浪费严重。西部多数省份植被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宜耕性变差;传统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工业废水污染水质,使水生态失调,水资源紧张;西部大多数城市工业属于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环境日趋恶化。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已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大,对大气、水资源、生活空间也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源于观念偏差,也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新兴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不足。随着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的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产业集群可促进生态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产业集群应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既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体系。
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存在着上下游联系或旁侧联系,能促进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群是一个专业化分工体系,集群的专业化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原料浪费就越少,资源利用率就越高。
产业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机制也能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量企业聚集能够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废料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企业信息的交流。这既能促进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又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信息,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共识。
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对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生态文明一方面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轻资源、能源、原材料对企业生产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又为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在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治理上严格规范,并建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推进西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培育低碳高新产业群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应成为西部地区的优先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其极低的能源消耗和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在低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有效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西部实际出发,应着力推进基于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群和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高、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随着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向纵向、横向和旁侧延伸,传统产业集群正在向集约化、可循环方向转型,逐步培育出高新化工一体化产业群、高新医药产业群等。
从西部实际出发,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培育和发展具有集群效应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将为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客观上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姚丽娟系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保平系陕西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