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

    力促学科交叉整合 推动大学体制改革

    复旦大学探路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5日   01 版)

        高校智库怎样发挥作用?新型高校智库如何建设?复旦大学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智库建设的尝试,在多年实践中对高校智库建设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复旦发展研究院,记者看到,这个成立于1993年的研究院始终坚持瞄准国家与上海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战略和对策研究。2011年,重组后的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立足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研究院先后吸纳和培育了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并通过重点建设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办好上海论坛等国际性大型会议,探索建立开放、流动的运行体制,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着力加强对经济金融、网络安全、资源环境、金砖国家合作、国家治理等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目前,研究院下辖中心的金砖国家研究、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网络安全研究、金融指数研究、人口问题研究、社会生活资料研究、灾害经济学研究等,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在北美洲、拉美洲和欧洲设有中国研究中心,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定期举办“大洋洲中国”论坛。

        “智库建设一定要打开门。”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认为,复旦大学近年来智库建设的探索能够初具成效,首要一点是转变观念。他还强调,“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不仅要在校内打开门,还要向校外打开门;不仅要打开一层门,还要打开多层门;不仅学科间打开门,还要向教授打开门、向学生打开门;不仅向政府打开门,还要向社会打开门,向国际打开门。”

        林尚立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智库建设有两种路径:一是基于传统路径,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研究现实问题、积累相关数据、服务国家战略,由此凝聚形成专业性智库;二是基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大平台的多学科聚合,由此形成综合性智库。“我们希望将两类智库有机统一起来,既发挥专业所长,建构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外部网络,又强调战略性,国际性。”

        智库建设对高校最严峻的挑战无疑是机制创新,特别是评价机制的创新。这也让智库建设有可能成为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认为,高校应当为从事学术研究和智库工作的老师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在机制上保障老师在学科工作之外也能在平台工作。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桂勇也提出:“大学不缺人才、不缺资源,关键是如何把学术研究、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部分地和接地气的选题结合,以智库要求引领学科发展。”

        在林尚立看来,智库建设一定是从学科出发,反过来,智库建设又能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整合。这种整合和交叉将有利于学科成长和人才培养。

        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运营也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专门设立学术服务中心,这一中心面向研究、面向政府、面向市场,实现统一的跨学科学术咨政服务,成为智库网络运行的管理支撑系统。

        “在社会和科学之间,智库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林尚立说,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不能自我满足,一流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撑。他透露,复旦大学已经在谋划集聚自然科学家,将智库建设拓展到自然科学。“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一定是长期打磨而成,而不是依靠短期集聚。当前,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也要警惕重复建设,要全面布局、整合力量,形成良好的生态。”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