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

    对策建议

    推进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思考

    长沙市雨花区委宣传部课题组

    作者:何托林 张民 张勤繁 王一凡 陈云凡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5日   07 版)
    资料图片

        在当前被征地农民的户籍身份、居住条件、社保待遇等逐步市民化、同城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的市民化,促使其尽快融入城镇,已成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推进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市民素质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灵魂。被征地农民素质能否有效市民化,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城镇的面貌和未来。

     

        是适应新的城镇生活的需要。城镇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多元、分工发达的系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生活节奏的快捷性和个人行为的自主性,对“洗脚上岸”的被征地农民来说,容易滋生“疏离感”“漂泊感”乃至“恐惧感”,进而对城镇生活产生不适应、不协调现象。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群体加强人文心理疏导、加强文明理念引导和城镇生活指导,帮助他们改善人生态度,转变生活方式,以更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适应转型。

     

        是建设和谐城镇的需要。被征地农民一般被集中安置在城镇周边的新城区,如果他们不注意改变日常交往方式,仍然囿于同乡交往和熟人交往范围,就会形成自我隔离状况,与城镇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随着时间的延续,就会出现社会网络的中断、社区认同的丧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部分市民对被征地农民产生排斥倾向,滋生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和帮助被征地农民改善社会交往方式,扩大人际互动范围,增加人际交往频率,为建设和谐城镇提供良好的社会关系。

     

        是促进城镇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就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好这样一条路子,离不开市民素质的提高。以被征地农民为代表的新市民,是城市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城镇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跃迁,关系到城镇产业结构的集约化、现代化。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迫切需要提升被征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引导他们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强身健体,努力为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保障。

     

    推进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基本要求

     

        与现代城镇发展进步相适应的市民化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全新的市民角色意识。这是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最重要的主体意识,是他们基于城镇一员的理性思考和以城镇发展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是对城镇发展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良好的市民角色意识可以缩短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被征地农民对所在城镇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被征地农民主动进行社会角色更新,加速实现自身素质的市民化。

     

        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体现在职业选择、职业技能、职业人际、职业心理等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上。对大多数被征地农民而言,被征地前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被征地后则要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劳动,产业的转移导致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积极进行职业适应能力建设。引导和帮助被征地农民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择业思想,减少对现代职业的心理恐慌,培养适应非农岗位的劳动技能,尽快适应从服务熟人社会向服务生人社会的转变,这是推进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关键。

     

        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当前,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载体,被征地农民大都保持着淳朴宽厚、真诚善良、热心助人等道德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城镇生活经验不足,部分被征地农民往往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追求奢靡的情况。积极引导被征地农民自觉整合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镇的生活方式,以满足正当、文明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有效配置生活资源,既能防止因居住隔离而受到部分老市民的排斥,也能防止因出卖土地暴富而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推进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主要途径

     

        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把被征地农民安置区纳入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给予财力物力倾斜。广泛开展涵育文明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形式,引导被征地农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促使其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越来越市民化。

     

        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调整优化城镇管理体制机制,把被征地农民安置区的建设与管理统一起来,做到“城市延伸到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实行网格化、社会化管理方式,推动安置区管理落细落小落实。加大市政设施管理力度,关注路灯、井盖、护栏等每一个细节,以一丝不苟、润物无声的精神引导被征地农民提高素养、追求文明。

     

        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统筹规划,把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日常工作范围,落实责任单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区域内重点项目、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实施“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就业模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

     

        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能够增强共同记忆、体现城镇个性的景观文化,完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使被征地农民能够随时随地“看到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通过开设“新市民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科学理财、消防安全、政策法制等教育培训,传授现代城镇文明知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提升被征地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位。

     

        切实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为新型城镇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教育资源布局上满足被征地农民居住区的需求,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不断夯实被征地农民素质市民化的基础。(执笔:何托林、张民、张勤繁、王一凡、陈云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