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深处梅花奖得主唱响黄梅调,600米矿井下艺术家们聆听地球的“心跳”,小岗村里老文艺工作者与村民畅叙欢笑。初冬的安徽大地,为期近1个月的文艺家深入基层采风和送文艺下基层活动,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形成一道胜似春光的风景,温暖着乡里乡亲,更温暖着1300多名艺术家自己。
拜师群众 探寻源头活水
11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报告会在黄山市休宁县举行。台上的“先生”,是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草根学者”李泰;台下的“学生”,是27名舞蹈家、民俗音乐学者。
“这可都是原汁原味的汉族舞蹈遗存,是创作、演出可资借鉴的‘活标本’。”深入基层近距离观摩古徽州的民俗文化,体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博学与专业,文艺家连呼收获颇丰。作为此次基层采风的领队,省舞协主席张居淮这样评价:“生活是最好的创作源泉,到基层找到了创作活水,是采风团最大的收获。”
拜师群众,到基层探寻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正是安徽省倡导推进千名文艺家下基层的初衷。11月初,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安徽省文联倡议组织下,全省千余名文艺家组成专业分队,分赴太和、颍上、临泉等16个市县和大型矿区、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连心。
画家杨国新这次来到皖北煤电集团,与矿工相识、相处、相交,对矿山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说:“艺术家创作要真诚、真实,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服务人民 不负神圣天职
一首《为今天喝彩》,是国家一级演员陈蕾的拿手好戏,不知唱过多少遍。但今天演唱的舞台在地下670米的钱营孜煤矿西三轨道大巷,观众是当班的采煤工人。陈蕾说:“关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今天找到了答案。”
采风接地气,基层送文化,是安徽1300多名文艺家下基层的“双重任务”。在体验生活、进行艺术积累的同时,艺术家们各显所长,反哺着基层文化生活。
岳西县莲云乡综合文化站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亚玲正在给农民演员排练的《新编七仙女下凡》作辅导。吴亚玲是文华奖和梅花奖得主,她的点拨让农民演员刘金华激动不已:“我只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今天能够得到名师指点,我要加倍努力,把戏演好!”
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花鼓戏,号称安徽“五大名戏”。一场由戏剧家采风小分队成员主演的“戏剧名家惠民演唱会”,让宣城市旌德县江村群众,在家门口来了个“一网打尽”。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数百名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植根生活 激发艺术活力
“在群山怀抱里,有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全校有1个老师,5个学生,5个年级。”这是安徽话剧院深入六安大别山区采风后,刚刚完成的剧本《天堂里的老师》开头的文字。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省文联副主席吴雪是此次第一个下基层采风文艺小分队的领队。在太和县的乡镇、社区,吴雪从群众对文艺服务的欢迎和艺术家对深入生活的发现和赞同中,感受“只有植根生活,才能激发艺术活力”的道理。
面对着良好的社会效果与艺术家们的主动要求,安徽有关部门已着手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经常化、常态化。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家驷介绍,下基层采风,是安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系列工作之一。省委宣传部将把植根生活的作品纳入省市重点支持的精品工程,并把各地组织文艺下基层情况,纳入省对市县宣传文化部门考评的重要内容。对文艺家下基层采风的进展、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并将其列入评先评优、创作扶持的重要方面。
深入基层采风和送文艺下基层活动,温暖着乡里乡亲,更温暖着艺术家自己。
(《让艺术之树在生活沃土中植根常青——访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见3版)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