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飞落下来,像千百只蝴蝶,轻盈地打在年轻人红色的羽绒服上。年轻人跪在雪地上,听流水融化冰雪的声音。
在辽宁省本溪市残疾人艺术节上,他的作品《听雪》获书画作品一等奖。
他听不见——4岁时,医生就给他下了结论:听力一级障碍。20多年来,他是“看”着妈妈的话长大的。
他叫刘博,母亲叫刘美君。
让孩子看着自己的口型学说话
“哪一个母亲不望子成龙?”刘美君告诉记者,1985年,刘博刚出生时虎头虎脑,特别招人喜欢。她自己是个话剧演员,主演过20多部大型话剧,打从儿子出生那天起,她就幻想着将来儿子能子承母业。可是,直到4岁,孩子会说的还是“爸爸”“妈妈”这样一些简单的词句。有时大人叫他,他毫无反应。
她急忙抱孩子去医院。“药物中毒神经性耳聋,左耳没听力,右耳打响雷能听见点儿动静。”
“大夫,有法儿治吗?”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
沈阳、长春、北京、上海……她带着孩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钱花了不少,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她开始冷静地坐下来,面对现实。她学会了用唇语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根据她嘴唇的动作来解读她的意思,跟她学说话。
一有时间,她就面对面地教孩子发音,一个字要重复几十遍,上百遍。遇到口型相近的字,刘博就用手去触摸母亲的喉咙,体会发音时喉咙震颤的细微差别。
孩子上了正常的学校
到了刘博该入学的年龄,刘美君再一次面临两难的选择:此时的刘博不仅能与正常人进行一般的交流,还能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儿歌,这种时候,让他上聋哑学校学手语,那孩子这5年的唇语不就白学了?可是,如果上普通学校,会有人接受他这个残疾孩子吗?
她走了许多所学校,到处碰壁。“或许,你可以到实验小学孟萍校长那儿试试。”本溪市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振清对刘美君说。刘美君带着刘博来到孟萍的办公室。8岁的刘博知道这次机会对他意味着什么,卖力地向孟萍展示自己的语言训练成果。
当老师李伟从刘美君手里接过孩子,便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李伟把刘博的情况告诉了全班的学生,然后问大家:“谁愿意和刘博同座。”全班85人,举起了86只手,李伟也举起了自己的手。
诵读课文时,由于看不到其他同学的口型,其他同学都读完了,刘博还在大声朗读。没有孩子嘲笑他。
在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刘博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别人用10年学,咱用一生来学”
本溪山城巍峨,水洞幽静,独特的山水景观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本溪美术现象”,百万人口的城市涌现出一大批画家。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不到10岁的刘博迷上了画画。刘美君遍访名师,先后为刘博请来了国画家米永强、马克福,油画家安茂来和关世凯。
在刘博的画室里,我们看到了刘美君精心收藏的刘博的每一件作品,从稚嫩的涂鸦,到机械的临摹,到艺术的再现,见证着一个孩子一步步接近梦想的艰辛,也见证着一位母亲一点一滴的收获。
有一次,刘博画《听海》,心里总是找不到惊涛拍岸的声音,焦急的他无处发泄,顺手摔碎了桌上的一只玻璃杯。
“孩子,别急,别人用1年学,咱用10年学;别人用10年学,咱用一生来学。”刘美君说。
本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玉良了解了刘博母女的情况后,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刘博举办个人画展。去年12月4日,“心灵之语”——刘博油画展在本溪市图书馆开幕。
当画展的幕布徐徐拉开,如雷的掌声在刘博的心里响了起来。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