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没有水,鸟儿也不飞。”1958年,一首脍炙人口的《克拉玛依之歌》曾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形象地道出了新疆克拉玛依自然地理条件的艰苦。
日前,记者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天地图“中国行”采访团走进克拉玛依,却发现数字化油井早已遍布克拉玛依的戈壁。在由资源型的老油城向信息化的“智慧城市”与现代化的“世界石油城”转型中,克拉玛依脱胎换骨,无不令到访者称奇。
未雨绸缪,老油城主动谋转型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是指“黑油”。翻开历史,从1955年发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到2002年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一直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不过,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达到60%时,产量就会逐步下滑,“进入衰败期”。幸运的是,国内外专家的科学论证表明:准噶尔盆地蕴藏着100多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已开采尚不足4亿吨。克拉玛依正处于资源利用的上升期,无生存之虞,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这是因为,除了资源枯竭,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一是矿产品市场空间萎缩或被其他产品替代;二是城市经济与发展被边缘化。
在20世纪90年代,克拉玛依也出现过类似的风险,大量的人员外流,一些人甚至提议将油田公司搬迁至乌鲁木齐。虽然克拉玛依“挺”过去了,但是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依然存在,比如,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就不断下跌。
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表示,与其等到油气产量下降或价格趋势性下跌时狼狈不堪地在挣扎中寻求转型之路,不如趁油气生产处于上升势头的大好时机,积极主动地走完这段必经之路,减轻子孙后代的转型压力。
天地图发力,数字油田世界领先
主动转型,克拉玛依选择了一条信息化的道路。陈新发认为,现在人类由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发达地区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经过了个人电脑、互联网、云计算三个阶段,克拉玛依处在后发赶超的历史新时期,完全可以用信息化改变老油城的工业生产模式。
到20世纪90年代,“最老油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生产方式,仍然和它刚诞生时极其相似——操作工人分布在各个油区,生产数据等信息传输依靠人力统计、汇总、逐级报送。而这次,记者在新疆油田的采油现场,没有看到作业人员,只见数百台采油“磕头机”在不停地自动工作。
记者在油田作业区还看到,移动GPRS网络在移动办公、野外施工数据上报与信息查询、油田数据采集等方面广泛应用。工人们在控制室,只要移动一下鼠标,油田生产情况就会实时出现在计算机上。
这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功劳。克拉玛依的数字油田建成后,通过“天地图”油田三维应用平台,建立4万个数据采集点,将25个专业类别、时间跨度超过70年的206TB的数据全部整理入库,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查看各油田、采油厂、作业区等单位的站库、管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疆油田公司数据公司总经理曾颖形象地说:“这就等于通过天地图数字化,将克拉玛依油田‘装进’计算机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油田中都处于领先水平。”
无线城市,助力“世界石油城”建设
作为克拉玛依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大成果——无线城市,也是建立在天地图的应用之上的。克拉玛依天地图通过构建区域一张图,形成了一套覆盖13万平方公里,数据存储量为4T的新疆油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克拉玛依市民李春介绍,她用手机登录“无线城市公共服务平台”,随时掌握经过自家站台8路公交车的运行情况。
同时,克拉玛依市民还能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无线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查询电费、暖气费、社保等信息,实现家庭账单的一站式管理。
近年来,通过世界领先的数字油田和无线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克拉玛依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世界石油城”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引“凤”来栖:中石油新疆区域数据中心、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中国北斗卫星产业发展合作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和企业,为克拉玛依开辟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