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讲 堂

    从北极看南海

    ——蓝色国土问题前瞻

    楚泽涵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1日   16 版)

        按通常地理学的概念,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区域,其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均有部分领土及领海在北极地区。

     

    从北极的战略地位说起

     

        北极地区是连接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枢纽,能够极大地缩短北半球各大国的航海和飞行距离。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北冰洋的浮冰夏季可能融化到不再碍航,这样,从伦敦到东京的海运距离,可以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缩短约1万海里!早在1941年9月到1945年5月,美国、英国和原苏联就开辟了从冰岛到苏联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海上交通线,向苏联提供743艘运输船的战争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苏德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北冰洋都部署了对对方形成战略威慑的力量;双方的潜艇多次在北冰洋冰层下遭遇;美国还窃听苏联海底电缆和潜艇通讯,以获取机密情报。

     

        北极地区是地球上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的区域,有研究认为,北极地区,石油储量约为400亿吨,约为全世界已经探明的剩余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天然气储量为80万亿立方米,约为全世界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的近一半;煤炭资源量则可能与全世界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量相当,即约1万亿吨;近年来,又有资料认为,北极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充沛。除了能源资源外,各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金刚石等矿产的储量也相当可观。北极地区还有充沛的水利资源和急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此外,北极地区对研究全球变暖及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

     

    苏联及俄罗斯经略北极管窥

     

        虽然北极地区幅员广阔,但是对北极的领土归属及国界划定,则颇有争议。早在1784年,沙俄政府就单方面宣布过对阿拉斯加、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的主权,并在该海域进行海洋动物的捕猎。1926年,苏联又单方面宣布:从当时苏联版图的最东端(白令海峡东岸)和最西端(雷巴奇半岛)到北极点连线之间的扇形区域,均属苏联领土。除了领土归属以外,各国都宣布了距海岸线200海里海域为专属经济区。即使如此,各国对北极的领土、海域也各有各的打算,争论频频。但是,根据国际海洋法,北冰洋及北极属于全世界所有;另据1920年英、美、丹麦、挪威等18国签署、1925年中国、苏联等国也加入的《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公民可以进入北极的斯匹次卑尔根地区。

     

        在苏联时期,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苏联特别重视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早在1921年就组建海洋研究所,1948年组建了全国性的“北极地质研究所”,该研究所在苏联解体后改组为“全俄世界海洋地质及矿物资源研究院”(从该所、院组建以来,所有负责人及研究人员的正式着装,均为与军服相近的制服,按其惯例,说明该院有部分执法和司法的权限)。由这些机构组织,完成了覆盖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图件的编制。在这些图件上,把北冰洋大陆架上的两条海底山脉,用俄国科学家罗蒙洛索夫、门捷列夫的名字命名;把已经发现或预测有重要矿产资源的区域都划在俄罗斯北部沿海宽达1200公里大陆架以内。

     

        在苏联时期,还鼓励和广为宣传苏联科学家和公民对北极地区的探险,多次派出破冰船赴北极考察,建立北极漂流站,测量出北极点附近海域水深4288.5米,1937年2月苏联飞机在北极点降落,同年5月苏联飞行员奇卡洛夫用螺旋桨飞机,完成从莫斯科到美国的飞行。尤其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原苏联对北极地区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已经对北极陆地和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状况,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候鸟迁徙等状况,北冰洋各海域的水深、海底状况,陆地和冰面上的气象状况等,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这种考察延续到苏联解体以后,2008年8月,俄罗斯的两艘深水潜艇“和平1号”和“和平2号”,在北极点附近下潜到海底,将一面钛合金制的俄罗斯国旗插在海底,以此表明,北极属于俄罗斯,这些都给苏联对北极地区志在必得的态势做了很好的说明。另外,媒体上对苏联和俄罗斯的非理性称谓“北极熊”,其实是为地区霸权主义者张目:在逻辑上把原苏联(现俄罗斯)和北极捆在一起。

     

        现阶段,俄罗斯虽然不断表示要大力开发北极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但是,其资金有限,其现有的技术装备还难以适应北极地区特殊气候条件的要求(北极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高寒,一年中有四个月以上终日为黑夜),而开发北极地区需要的特别的人力资源,使原来人力资源就不充裕,而且性别比例失调的俄罗斯,更不堪其重负。

     

    北极国际竞争给中国的启示

     

        北极地区是世界各大国争夺战略制高点和资源的博弈场所,对中国应该有所启示:

     

        第一,南海对于中国,其地位之重要,或许能够与北极对于俄罗斯相比拟。中国当然希望南海成为和平、友好,各国共同开发的和平海洋。但是南海也是世界大国在谋求获得战略制高点、获取通航权益、海底能源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博弈场所,也是各国综合国力、军事能力、经济实力、科学技术能力角力的场所。

     

        第二,以科学考察为先行,以技术手段为后盾。特别要说明,科学解决认识问题:只有搞清楚南海区域的地质—地球物理状况,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状况,气象、水流状况,自然灾害(台风等)等背景状况,才有制定有关南海开发发展规划、政策的依据。技术解决手段问题:只有相当的技术装备(如远航、供给保障等),才能够保证政策和规划的实施。

     

        第三,有关海洋的国际法等,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各国(特别是大国)权利较量均衡的结果,因此承认与否,遵守与否,各国各有解释,也各有惯例(例如有关国际法对海洋上的捕鲸有很多约束和规定,但未见以捕鲸为能事的日本有所收敛)。但是,在当今世界,既要谋取最大权益,又要避免直接军事对抗,似乎是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谈判和妥协,似乎也是随各国综合国力的变化来均衡和选择。既然要争取,就要有妥协,此时,对该海域的科学认识,会对权益的争取和舍去有重要价值。

     

        第四,南海地区权益之争,将是长期、持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最后,是谁有本事,谁就能获取最大权益。既然是较量,必然要以军事力量作依托。但是,也要从大国在北极地区多年的较量中看到,靠军事和武装力量并非唯一选择。

     

        本文希望,对于南海和临近中国海域的科学考察活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系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