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走进柏林国家图书馆

    ——访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馆馆长考恩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7日   08 版)
    考恩 赵和平画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历史最悠久、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该馆东亚馆馆长考恩博士在前往北京访问前夕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谈起东亚文献收藏,考恩馆长如数家珍。

        柏林国家图书馆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由选帝候威廉于1661年创立的。考恩馆长自豪地说,威廉选帝候一直对中国书籍感兴趣,并下令开始收藏中文史书。该图书馆的第一本图书目录就有中文版本,此后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中文书籍收集。

        柏林国家图书馆最早是皇家图书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防止珍贵书籍毁于战火,柏林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被分散在全德各地,其中有不少图书藏到原来属于德国、后被划为波兰的克拉科夫地区,还有很多书籍被当时的苏联军队运到圣彼得堡,遗失的书籍占原来馆藏的三分之一。由于政治原因,这些书籍至今没能回归到柏林国家图书馆。1945年以后,德国的分裂导致了柏林国家图书馆的分裂,原来分散在苏联占领区各地的馆藏被集中送到坐落在原东柏林菩提树大街的馆区,成为当时民主德国的中央图书馆。而分散在西部占领区内的馆藏分别被运送到马堡和图林根等地,1964年重新回到西柏林。随着两德统一,在经历了40多年的分离之后,两座国家图书馆终于在1992年又二合为一。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科研图书馆和德语界最大的综合性学术图书馆。其经费75%来自联邦政府拨款,25%由各州地方财政出资。作为搜集特藏方面的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还得到德意志研究协会及其他机构的资助。在音乐资料方面,柏林国家图书馆的音乐手稿收藏量居全球之首,其中包括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人的手稿67000件、乐谱印刷本45万册。另外还有作曲家和音乐研究者的遗物、乐谱手稿等。

        柏林国家图书馆的东亚馆是欧洲最大的东亚文献藏书中心,其馆藏和价值居全德首位,也是整个欧洲拥有最多、最佳东亚图书的图书馆,馆藏图书并行排列长达20公里。东亚文献主要包括中、日、韩等语种,中文图书比重最大。该馆在成立之初就有中国文献的收藏,包括中国中医书籍、明清古籍、手稿、地图,逐渐增加的藏书类别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宗教和地方志等。考恩馆长在电脑上演示查阅中文藏书时,记者看到了《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珍贵版本。该馆还有不少中文版的善本孤本。考恩馆长向记者透露,他每年可得到120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图书购买和图书数据库建设。在该馆的crossasia.org数据库中,有从1900年至2009年间70万册中文书籍的电子版本,包括2000个地区的地方志库,《四库全书》的电子版本,还有人民日报从1946年至今的全部报纸电子版,以及晚清期刊、民国时期期刊的数据。该馆收集了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各种数据库,并将其与馆内纸质本或其他资源整合成一站式的检索平台,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进入查找。

        考恩馆长最后还谈到,柏林国家图书馆对中国的各种电子数据库很感兴趣,但问题是如何扩大使用范围。目前每年来该图书馆查阅有关中文资料的约有2000人左右,其中有1000多人来自国外,购买数据库通常在一年试用期后还要向购买方支付继续使用费用,虽然柏林国家图书馆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但如果用户不多,也就失去了引进这些文献的意义。

        (本报柏林11月25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