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生命最后时刻的精神食粮”——

    王蜀生的“光明情结”

    本报记者 杨连成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6日   04 版)
    病中的“光明知音”王蜀生 杨连成摄

        “扶我起来,眼镜递给我!”初冬的阳光洒进病房,一股油墨香味飘然而至,病床上一双缠着塑料软管的手伸向前方。护士林美华展开一份新到的《光明日报》,满眼泪花地递到双手颤抖、额头直冒汗珠的王蜀生手上。

        11月22日上午,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住院部604病房。海南日报夜班编辑王蜀生像住院以来每天迎接例行查房的医生一样,捧读当日的《光明日报》。那份自己一辈子不曾离开过的《光明日报》,那熟悉的版面和色彩,是他心目中的一片精神乐土。

        “要用吗啡吗?”看着被病魔折磨的丈夫,妻子王冰娥在一旁心疼地说。

        “不要!”声音微弱而坚定。胰腺癌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巨大疼痛,没能击倒老报人王蜀生,虽然体重瘦到了70斤,不能进食、不能睡眠、只有钻心剧痛的日子已经持续了20多天,可按时阅读报纸,却一天也没有停止。

        “病重住院时,每天至少要读4份不同的报纸,现在每天只能勉强阅读一份报纸了。”护士曾问王冰娥,不知道王蜀生老师会选择哪一份报纸?相濡以沫的妻子替丈夫回答说:“只有《光明日报》才是老王这一生的最爱,每天就送《光明日报》吧。记住,要准时,老王人在一天,就送一天!”

        11月21日,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将问候电话打到病房,编者与读者,同时也是两位新闻同行,在电话中进行了近40分钟的“学术交流”和“真情问答”。鲜花绽放,果篮飘香。20多年深交的光明日报记者朋友专程来访,带来了全体光明人的深切问候,让久病卧床的王蜀生深感意外与惊喜。

        像是憋了一肚子的知心话终于到了倾诉的时刻,饱受顽疾折磨的王蜀生竟能一口气给记者提出了十几个读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有光明日报近期开展的“请医生说说心里话”的讨论,有关于依法治国的系列评论,有关于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评论,甚至还有他从专业角度对新闻版面处理的见解,对改进栏目设置的想法,对专刊划分的探究等等。

        激情飞扬谈论时,老王会因剧痛袭来而中断,双手紧压隆起的腹部,几分钟后再继续未完的话题。在持续两三个钟头的间歇性谈话中,王蜀生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躯体战栗得越来越厉害,记者几次打断话头,也未能阻止。病房里,四目相对,记者早已泪花奔涌,泣不成声,反倒是王蜀生一次次这样安慰记者:“没事,让我说,让我说,这是我最后的说话机会了!”

        “蜀生珍重!”人生的告别何等沉重,短暂的相见似乎就要化为永恒。

        见记者起身,意欲道别,王蜀生艰难地伸手示意,妻子王冰娥一边会意地递上纸和笔,一边万分吃惊地对丈夫说:“你还能写字?”

        “我要试试,试试!”

        王蜀生抬起那只缠着胶带的右手,几次拿笔都未成功,最后一次似乎得到神力相助,终于捏住笔杆,艰难地写下了一位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新闻同行对《光明日报》的评价:“光明日报是我这个老报人生命最后时刻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王蜀生 2014.11.22。”(本报记者 杨连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