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汇聚自主创新的力量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走笔

    本报记者 李陈续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04 版)

        在地理版图上,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江淮之间坐落着的合肥、芜湖、蚌埠3座城市,构成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0月,安徽启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次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2012年,国务院又批准试验区享受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同等政策,自主创新的力量在此汇聚。

     

    资源化为能力

     

        说起合芜蚌,合肥工大校长徐枞巍十分感慨——作为老牌的以工科为主的重点大学,过去学校众多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上一直缺乏高效路径。试验区启动后,各种配套政策逐步完善,诸如巨一自动化等国内领先的产学研企业应运而生。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共有1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初衷,就是把要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

     

        试验区在设立之初,安徽就出台政策,着力推动高校、企业多出有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快,合芜蚌申请专利数以年均3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创造出全省9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引进科技成果数和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超过全省三分之二。

     

    政策生成磁力

     

        为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难”,合芜蚌把“先行先试”优势转化为一项项政策,进而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磁力”。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合芜蚌首先在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科技部门与金融单位合作机制,试验区科技型企业获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探索建立创投资金引导机制,省市财政投入设立15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引导设立创投基金18只;启动开展了知识产权、股权和商标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试点和科技保险工作,支持在试验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4家,支持近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

     

        2011年11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安徽省在合芜蚌试验区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型企业落户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由此,一批批人才、一个个项目落户合芜蚌。

     

    试验转化张力

     

        在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整车设计与制造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体系,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数量占全国的2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安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开始发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从去年开始,安徽全面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

     

        把合芜蚌的试验转化为更大范围开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张力——安徽出台了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1+6”系列政策,把合芜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培养引进人才团队、实施开放联合创新和建立合力推进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

     

        试验—放大—提升,创新的力量正再次汇聚。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