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1月24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牡丹出身富贵,可以大红大紫,享受荣华。而我们的牡丹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当舞台背景傲然绽放出一朵朵淡雅的牡丹花时,扮演王振义及其夫人谢竞雄的演员说出这样的话语,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制作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首演,感人的故事和传神的表演打动了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千余名师生。
《清贫的牡丹》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为原型,将一位仁医60多年的从医生涯搬上戏剧舞台。“排练时,我们一直在感受着一种理想,感受着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和生命激情的涌动。理想是推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强大力量。”该剧导演雷国华说。
同样被深深触动的,是赶来观看话剧的上海高校师生。今年以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以编创“大师剧”作为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挖掘各高校建校历史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将这些身边的鲜活故事搬上舞台,让师生切身感受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向全社会传播大学精神。
“从课本剧、校园剧到大师剧,演出的是戏剧,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使命,培育的是公民道德。”看完《清贫的牡丹》,一位高校教师如是说。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创排的《钱学森》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后,“大师”系列校园剧在上海高校已成风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将陆续上演,东华大学《钱宝钧》已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已初步形成剧本思路。
今后,上海每年将扶持创作编排一批以教育名师为素材的优秀原创话剧,并在高校巡演,在校园里掀起一股“演绎大师、学习大师”的热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将“大师剧”的创作演出作为师德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学生亲身参与剧目创作、排演和观摩,培养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通过校园剧的展演、巡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将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