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考核将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今后,初一年级每周都会有1课时用于开展物理、化学学科的系统科学活动,初二年级开展每月1~2课时的开放实验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具体的科学活动。
“2017年本市中考将增加‘科学实践活动成绩’加分,并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中考物理、化学学科成绩。”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进一步解释说。
那么,新增“科学实践活动”加分,为什么?从目的到效果的这段路程,该如何走好?
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听说“科学实践活动”加分政策时,北京学生家长王瑛打心底里高兴:“这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多出来看看,别总憋在书本里嘛!”
《意见》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依托CMIS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和反馈。”
在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看来,此举将极大程度解决科学类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实验教学薄弱、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深层次问题。
“把孩子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对此政策的方向及意义表示肯定,“这项加分,就是为了改变当下‘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与考试、加分直接挂钩,才能‘迫使’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科学实践活动。”褚宏启认为,科学实践活动将小学初中两学段贯通,填补了初一初二没有“物理化学”的空白。
“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举必将推动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建立开放式、发现性评价模式的重大举措。”陈维贤强调。
重在参与,分数或无区分度
“这么宽泛的评价方式,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灰色地带’?”高兴了没几天,王瑛就被其他家长关于加分政策的担忧所“传染”。
陈维贤也认为,科学实践活动与体育成绩折算入中考不一样,它尚属定性范畴,如何将定性评价量化为“分数”,是一个难题。
“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忧。”褚宏启坦率地说,科学实践活动加分关键在于让学生参加活动,并从中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并无区分度,“中考不会依靠科学实践来筛选学生。”
“科学实践活动主要考察学生的态度和参与度。”长期研究“北京升学政策”的闻风告诉记者,“只要你去了,差不多就是满分。但如果没去,肯定不给分。”
李奕表示,北京市教委将针对科学实践活动出台单独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包括科学实验目录和手册、实验成绩记录和认定方法、加分标准等。具体加分分值、每学期实验项目数量,年底之前将通过向社会征求意见等方式确定。
科学实践,难在组织
“现在需要全体学生参与,那么,如何将活动组织好才是重中之重。”在闻风看来,科学实践活动的初衷虽好,但落实仍需各方支持,不应将责任全部交给学校。
“假设一所学校有一千名学生,一次活动可能就要出动十余辆大巴。同时,活动一旦离开学校周边,结合北京的交通状况,仅路上就要花好几个小时。”闻风坦言,科学实践所付出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不容忽视。同时,一旦出现学生意外受伤的情况,就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质疑与责问。
闻风建议,科学实践活动应多方助力、多管齐下,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比如说,实践活动可以由家长和学校分担完成,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机构提供完善的服务等。”
“不能因为科学实践活动在分数上‘无关痛痒’而沦为过场。”陈维贤一再强调,相关配套政策和举措应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完善考核机制。
(本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