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高教论坛

    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叶飞帆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13 版)

        “学科”和“专业”这两个词在高等教育中用得十分频繁,却又很难说得清楚。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学科专业”合并成为一个词,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又把它们对立起来。有人说要“强化学科、淡化专业”,也有人说要“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如此等等,莫衷一是。只有把“学科”和“专业”等概念搞清楚,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为高校的改革转型和内涵发展寻找正确的路径。

        从根本上说,学科与知识的分类有关。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为了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人们划分了诸如数学、法学、医学等各种各样的学科。在表现形态上,学科往往是单一的。虽然存在学科交叉现象,学科交叉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新的学科,例如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但是所产生的新学科仍然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一定程度上,学科也是相对稳定的,学科的产生和消亡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专业与学科不同。专业与社会的职业需求有关,是社会的职业分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表现。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学科与专业在划分上是基本一致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专业与学科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极低,就业人口中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也极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基本上是学科型(或者学术型)人才,而非应用型人才。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体上与学科发展相关,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基本上按照学科体系进行。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多样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日益扩大,绝大多数毕业生必须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岗位中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职业基本上都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关。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多品种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是动态的。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少职业成为过眼烟云,更多的职业在市场竞争中扑面而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又是复合型的。今天我们遇到的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科分类的细化又使多学科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更加普遍。高校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许多专业,例如动漫、社会工作、工业设计等,都是明显的复合型。

        因此,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由此决定了相应高校的专业不再面向学科,而是面向职业。与学科相比,专业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专业的变化更加与社会同步,专业也更加呈现出跨学科特点。高校必须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专业的设置、调整和运行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厘清了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差别、明确了两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后,我们就可以找到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入口,从而进行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重构、优化学术资源的配置、推动高校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

        高校专业的僵化和封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痼疾,专业的实体化是其根本原因。长期以来,高校里的基层学术组织以专业为单位划分,根据专业运行的需要配置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一旦教师的利益与专业的兴衰紧紧绑在一起,其结果必然是专业的僵化和封闭,一方面专业的调整将遇到巨大的利益藩篱,另一方面又造成教学资源重复配置。

        从专业实体转型为学科实体,要求打破以专业为单位建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转而按照学科分类原则建立实体性的学科组织作为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全校所有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所有的课程都根据各自的学科属性划分到相应的学科组织,所有的专业都根据培养方案由相关学科提供的课程来支撑。由此建立的是一种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一个专业利用来自多个学科资源的网状架构,解决专业的僵化和封闭问题。

        重构后的基层学术组织明显提升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敏捷性,即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专业调整的能力。新建专业的课程首先从相关学科中集成,再由学科根据需要对缺乏的资源进行补充。当某个专业关闭时,会使一些学科失去一部分课程。然而,那只是饭碗大小的问题,不是饭碗有无的问题,阻力会小得多。而且,各个学科组织还可以在专业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寻找新的机会,做大饭碗。

        重构后的基层学术组织架构还体现了知识创新领域的劳动分工原则。学科实体化为学术团队建设创造了条件,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得以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高校里,学科和专业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和谐统一。就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而言,显然应该“强化学科、淡化专业”;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而言,就应该“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学科是高校的内涵,高校本身可以看作是其所有学科的集合,高校的特色与水平都通过学科反映出来。专业则是高校的外延,所有专业的集合即表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借用一句老话来表达这个意思,就是“学科为体、专业为用”。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