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南京多所高校的校园话剧为一度沉闷的南京话剧市场注入了活力。南京大学话剧《蒋公的面子》吸引近万名观众,收获千万元票房和“神剧”称号。同样是来自南京大学的话剧《〈人民公敌〉事件》,10月份在校内连演8场,票房节节高升。南京艺术学院的话剧《乱套了》原计划演3场,因为太受欢迎,最终演了9场,连周边居民都买票前来观看。
校园话剧为何能赢得如此喝彩?是否能打破当前南京话剧市场沉寂的局面?
校园话剧火热,话剧市场沉闷
《蒋公的面子》是校园话剧风生水起的领头羊。自今年3月开始全国巡演后,已在全国16个城市演出80余场,今年年底,话剧还将在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多座城市巡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话剧市场的惨淡。据南京江南剧场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每次南京上演话剧时,演出门票几乎没有卖完过。
记者了解到,南京一年的话剧演出数量只有三四十部,这几乎相当于北京、上海等地一天的演出数量。甚至在今年年初演出黄金期,南京市场上也仅有《真爱,就像幽灵》一部话剧上演。
话剧市场不是不景气,而是没有好作品
“20世纪80年代末举办的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全国10个院团齐聚金陵,10天内,两个剧场每天演出两场,场场爆满。”在南京市话剧团团长赵家捷心中,当年南京话剧市场红火的场景犹在眼前。然而,如今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上座率低等现状让他痛心不已,“思想是话剧的灵魂,没有思想、没有创新的作品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
“向金钱与娱乐折腰,让话剧创作过程也大打折扣。”一位南京知名剧作家向记者透露,现在的剧本创作,作者们的行话叫作“砍”戏剧,一些作者每天晚上会聚集在一起,每人想出一个让人发笑的事情来,然后把这些事结合起来,用在构好框架的结构上。
记者调查发现,江苏43所高校创办了53个校内剧社,而南京的话剧市场上却没有一个民营话剧团,只靠省、市两个官方话剧团演出。“官方话剧团创作剧目有限,缺乏新意,观众不爱看,只能依靠引进巡演大戏。”江苏省话剧院院长杨宁说,就像今年来自北京的《喜剧的忧伤》,还有此前从英国引进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话剧《无人生还》,现场也都很火爆。但是在这些“舶来品”巡演结束后,南京话剧市场又陷入低迷状态。
“上座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不是话剧市场不景气,而是没有高质量的话剧作品。”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表示,市场上的话剧大多都靠刺激、搞笑、无厘头的情节博观众哈哈一笑,这些快餐式的文化甚至损害了年青一代对经典话剧艺术的憧憬和印象。
校园话剧为话剧市场注入新活力
《蒋公的面子》从校园走向市场,再一次证明“好戏不怕没市场”的道理。《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表示,很多地方院团抱怨没市场,没观众,其实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踏踏实实排出几部好戏,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南京大学新推出的话剧《〈人民公敌〉事件》将于今年年底进行公演,这部话剧全部由艺术专业硕士生担任演员,剧本经历了10年打磨,采用“戏中戏”形式,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手法交替,整部剧充满张力。此外,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在南京市栖霞区注册两年来,已缴税几十万元。
“有了高质量的作品,校园话剧市场化水到渠成,这些优秀的校园作品无疑给南京沉闷的话剧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在赵家捷看来,校园话剧能够走向市场,在于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艺术创新。“首先是聚集了一大批热爱话剧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不会为追求票房刻意迎合观众口味,其次,校园话剧的创作者是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敢于进行艺术创新,创作自由度高,没有束缚。”赵家捷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赵玲认为,高校是话剧的根基,像《蒋公的面子》这类在高校萌芽,在社会上开花结果的优秀话剧的出现,会带动更多话剧观众,也有望让南京话剧市场逐渐升温。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