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红色文化资源也应发展和创新

    作者:李霞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2日 12版)

        每逢节假日,都有大批游客前往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红色景点,参观展出的珍贵历史文物,感受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壮丽篇章和丰功伟绩,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笔者认为,当前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应考虑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既要做红色资源的传承者,也要做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

        要想更好地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应注意如下四点。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各异,因而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态。今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必然会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既要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革命性,又要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地域性,还要兼顾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整体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开发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

        其次,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能存在于简单划一的封闭环境之中。由不同社会个体交错而成的精神环境,由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构成的内部环境,以及国外多样文化形态和多元价值观念冲击所造成的外部环境,是我们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时所必须充分考虑的现实因素。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充分考虑到其所面对的广大受众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要做到多元化、大众化,还要兼顾共享性和可持续性,要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人文熏陶、生态休闲等结合起来,积极利用网络应用技术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网上博物馆、纪念馆,制作多媒体影像、开发微电影、微课程等等。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有序有节有度。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它与消费型文化资源、娱乐型文化资源、鉴赏型文化资源、学术型文化资源是有区别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避免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形式化、工具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发展趋向。不能因过度的、扭曲的包装和开发,消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再创造,应力求丰富、丰满、真实、科学。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越丰富,红色人物的形象情感越丰满,红色文化资源所反映的史实越真实,红色文化资源所阐释的理论越科学,老百姓就越能接受。应致力于把人们带到历史情景、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应该看到,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时代使命紧密联系。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对当今人们的精神塑造、理想信念的重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各地党政部门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产生地,都应自觉担负起红色资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责。以对红色资源的高度认同,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宜春学院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