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乱花渐欲迷人眼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0日 10版)

        乘飞机穿越毛乌素沙漠进入宁夏,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扑入眼帘,许多人都为之精神一振。如果乘车进入三面环沙的宁夏,在走过了一段凝固、僵硬的荒漠之后,突然看见田成档、树成行、沃野千里的景象,更会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就是塞上江南的神奇景观。

        在风沙弥漫、丘壑纵横、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宁夏,一直存在着“黄”与“绿”的博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回汉人民也曾长期面临生存的危机。如今,不仅北部引黄灌区的“绿”彻底战胜了“黄”,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南部山区和降雨稀少的中部干旱带,也都是以绿为主色调了,昔日不可一世的“黄”,已被“围追堵截”、甚至被“驱逐出境”、难觅踪影了。

        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50%、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危害区占20%的宁夏,是如何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的呢?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要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的优势,永远保持天蓝、地绿、水净。宁夏正是秉承这个理念治山治水、重整河山的。

        宁夏的水土流失,曾经遍及全境。南部山区更是因水土流失而千疮百孔。如今,经过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根本扭转。固原市原州区等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了以“上黄经验”为代表的治理模式,诞生了可供全国同类地区借鉴的经验。

        为了减少过度开垦,宁夏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为了根治过度放牧,宁夏率先在全境实施封山禁牧;为了禁止乱采乱挖,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同时,宁夏不断加大绿化步伐,森林覆盖率也由30多年前的2.4%提高到12.8%,沙化土地大幅度减少。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曾经是滥采滥挖、过度放牧的重灾区,“生态立县”的战略和坚持不懈的沙海播绿,使他们在风沙肆虐的荒原上构筑了一条条坚不可摧的生态防线。如今,那里已经很难看到流动的沙丘了。不仅如此,盐池草原的产草量也比禁牧前增加了两倍。

        西吉县在原来光秃秃的月亮山实施了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等于在黄土高原兴修了一座来水不断的小水库,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水资源匮乏对生产生活的制约。

        海原县的南华山因为成功地营造了水源涵养林,在干旱少雨的山区营造了降雨比周边丰沛、空气比周边湿润、环境比周边优美的环境。南华山上流出的水,除了保证海原县县城5万居民和周边四乡、两镇15万人的生活用水外,还让十几万只羊不再饥渴。

        在治山治水的基础上,宁夏还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今年9月23日,自治区在同心县召开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作现场会。与会者观摩了本报曾经以《这个村庄像花园!》为题报道过的王团镇南沟村,本报的相关报道也成为会上的交流材料,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宁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的“宁夏做法”,还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也因此选在宁夏召开。

        “田园美”“村庄美”“风尚美”已成为宁夏的主流。如今,宁夏的不少地方都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乱花渐欲迷人眼”,宁夏,再不是大地荒芜、黄沙漫天的宁夏了。宁夏正以崭新的面貌,改变着许多人的固有印象。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