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目前的初选阶段,相关管理部门、专家评委的热切推荐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踊跃自荐,既反映了业界对此项活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文化企业家的渴求。
我国人均GDP在2013年已超过6700美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急剧增长,为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一方面是市场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是国家在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上的强力支持,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大时代”。
每个行业的勃然兴起,既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也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从业者的积极参与。文化产业是一个世界性的新兴产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经济体而言,更是发展中面临的新题目。文化产业要在“大时代”获得大发展,需要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赢得全球市场认可的文化品牌,培育适应融合时代的商业模式,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成、传播机制。毫无疑问,担负这一重任的主要是文化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头脑”——文化企业家。
时代呼唤文化企业家,而文化企业家也担当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轻资产,这削弱了文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禁奢令”以来,演艺行业受到的冲击,数字化浪潮对于传统出版带来的威胁等现象表明,我国的文化市场仍不完整、不成熟。面对这样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环境,文化企业家尤其需要具备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文化产业领域,变革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原来政府包揽的文化事业,到裂变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分野,不论是宏观管理体制还是微观运营机制,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等生产方式都面临着变革,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面对变革,文化企业需要做改革创新的“弄潮儿”,探索新的文化产品形式和生产方式。只有以创新应对变革,文化产业才能在经济转型期获得发展机遇。
做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文化传承,文化企业不仅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肩负着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兼具文化属性与产业属性,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产出,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无疑需要更大的智慧。
文化企业家责任重大、成长不易,但可喜的是,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家正不断涌现。他们坚韧创业,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边界:浙江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将一个小作坊打造成“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用一部部小成本电影缔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他们创新业态,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可能:西安大唐西市文化公司董事长吕建中将大唐的盛世辉煌“穿越”到现代社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把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汽车等领域;他们征战海外市场,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庞新星将数字电视和国产电视剧带到了非洲市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把中文版音乐剧演到了全球50多个城市。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果说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最活跃的细胞,那么企业家就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核”,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事件、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为文化企业家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巨大空间,也呼唤更多文化企业家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为文化产业增添持续发展动力。
(新闻观察员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