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用艺术彩笔绘湖湘精神

    ——记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研讨会

    本报记者 郭超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9日   05 版)

        一千年前,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洞庭湖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人看作是对湖湘精神的传神写照。明清以来,湖南名人辈出。但是,有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被淹没在历史之中。他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湖南澧县人蒋翊武。

     

        日前,由光明日报和湖南作协联合举办的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毛泽东文学院举行。该书由蔡德东创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与会专家对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近代湖湘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统历史小说叙述回归

     

        “《蒋翊武》是一部厚实的历史长篇小说。”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认为,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有两个路子。一种是对历史怀着敬畏的态度,认为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民族的过往记忆,因而不可以对历史随便剪裁。还有一种就是对历史戏剧化加工,违背历史真实,将历史为文学所用,为了作者的文学创作而对历史任意剪裁。《蒋翊武》无疑是前者的代表。

     

        “它以叙述革命英雄为己任,带有浓烈的人物传记色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传统历史小说叙述的回归。”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爱林说,“当下,对历史进行新的加工、创意的玄幻小说等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这些历史类文学作品往往热衷于张扬个性,推翻以往,追求刺激,推崇娱乐,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在这种情况下,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的出现就显得难能可贵。”

     

        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夏义生认为,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期,许多历史文学作品、历史影视作品对历史抱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学作品,喜欢挖掘历史里面的偶然性,把偶然当作必然,或者是把人性里面的阴暗面加以渲染,来吸引眼球。在这样的文学语境下,蔡德东创作的《蒋翊武》这部历史小说,将历史文学创作拉回正途,彰显了对历史的尊敬和理解。

     

        《创作与评论》执行主编王涘海认为,历史题材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它的创作既容易又困难,说它容易,是因为有很多历史材料,素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取得;说它困难,是因为它既是历史又是小说,得戴着镣铐跳舞,如果创作得过于拘谨,我们的小说家就会变成历史学家了。从这方面说,《蒋翊武》是比较成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填补湖湘英雄群像空白

     

        “这是一本英雄之书”。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跃文说,“英雄是听从命运召唤,并且接受命运挑战的人,而英雄往往是以悲剧收场的。我觉得蒋翊武就是这样的英雄。”

     

        王跃文认为好的小说要处理好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要把故事讲好。《蒋翊武》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在讲故事时也有不足,主要是语言问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直接引用了一些公共语言,这种语言应该做处理。第二个层次要塑造好的人物,这个人物要有原创性,而最好的人物要具有成语或俗语的效果,像林妹妹,别人一说就懂什么意思。这部小说塑造的蒋翊武这个人物也是立得住的。第三个层次是提供了精神资源,这个是最高的要求。这部小说从精神层面来讲,对蒋翊武的再发现,是一个重要的成就。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阎真表示,这部小说填补了民国时期的一个空缺。通过这本书,人们对蒋翊武在武昌起义中起的作用有了深切的了解,但是小说传记化的成分多了一点儿。如果能够进行一些更细致的虚构的话,也许能够获得更好的艺术成就。

     

    湖湘精神彰显社会正能量

     

        龚爱林认为,《蒋翊武》一书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作者以蒋翊武的人生经历为基点,向人们深度展示了湖湘精神的伟大和卓越。蒋翊武这一大批革命家的开拓精神和爱国情怀,在今天依然是宝贵的精神遗产。蒋翊武只身一人来到生疏的武汉,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他从底层的新军起步,从革命团体最普通的会员做起,最后成为革命团体的首领,武昌起义总指挥,成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这些特征在革命时期的许多湖南人身上都有体现。

     

        王跃文也表示,小说为社会提供了正能量。蒋翊武参加革命不是为了改变自身利益,他渴望改变国家命运,这种目标来自他内心深处,也只有投身在革命事业中才可以体现。1913年9月9日,他临刑前写下遗书和绝命书,说到壮志未酬的遗憾,表达了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这些品质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