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纪委网站“学思践悟”专栏发文指出,在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更加隐蔽。有的领导干部坐公交、打出租去参加宴请,有的躲进培训中心、私人会所大吃大喝,顶风违纪行为仍时有发生。文中强调,要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心态。
自从中央强力整治“四风”问题以来,官员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三公”消费呈锐减之势,为政之风也产生了积极变化。官员不敢再堂而皇之地坐公车赴宴,这本身是一个进步。这表明,“八项规定”已经对官员的行为产生了有效约束。这从一些地方公开的“三公”数据可以得到佐证。从今年各地公布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来看,有16个省份的预算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为14.34%。
当然,整体风气的向好,并不意味着个别官员不会采取隐蔽策略,阳奉阴违,之所以一再出现坐公交、打出租赴宴等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转变作风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一方面,一些官员由于积习难改,多年来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另一方面,部分官员能够“穿上隐身衣、进入青纱帐”,也与相关制度不够严密,仍有一定游移空间有关。以“三公”经费为例,尽管目前很多省份已经开始公开,但是已经公开的数据还不够详尽。多数只是简单地列出公费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三项费用的数字,既缺乏具体内容,也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过于笼统、含糊的“三公”经费公开,显然很难切实约束官员的奢靡浪费行为。
还有,相关制度的缺失,或者缺乏标准与尺度,也使得部分官员往往有恃无恐,公然违背中央规定。据报道,记者暗访发现,中央发文禁止官员就读天价培训班近三个月后,多地出现官员退学现象的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国企的领导干部仍在参加多种形式的高收费培训。
因此,面对高压态势下部分官员隐蔽的“四风”现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禁令的严肃性,彻底断掉一些官员等待风头过去的幻想,真正使其从“不敢”过渡到“不能”“不想”。不仅要从制度设计层面,规划周详,有标准可依,有路径可循,还要强化执行力,以强有力的监督促进作风的转变。无论是审计、监察等内部监督,还是媒体、公众等社会监督,都应该落到实处,形成合力,以形成一个积极、有序、可操作的监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