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重庆秀山:“花灯名嘴”话和谐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陈凯姿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8日   04 版)

        重庆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是一种集歌舞、说唱、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其中的说唱表演能人,被誉为“花灯名嘴”。近年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利用这个古老的“传家宝”,将理论政策、科普信息、经济知识等融入花灯节目中,培育了一大批以“花灯名嘴”为品牌的乡土宣讲队伍。

     

    “传家宝”让群众喜欢

     

        “与理论讲座相比,一般居民还是更喜欢‘文艺范儿’的宣传。”秀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毅说。秀山人都爱看花灯,县里还有一批人气很旺的“花灯名嘴”,能不能通过他们将理论宣讲与文艺表演融合到一起?县委县政府从文化馆演职人员、花灯说唱艺人和群众演艺名人中遴选出40多人,于2014年初组建了“花灯名嘴”宣讲队。编排人员将政策和理论宣讲融入地方民俗花灯歌舞、三句半、小品等文艺形式,通过“说”“唱”“跳”和“微故事”表现出来。这种表演性的宣讲舞台可以是镇街广场、农家院坝、田间地头,也可以是商家的商业演出、宣传产品或社区文艺汇演。

     

        “花灯名嘴”搞宣讲,把理论宣讲由“请人来听”变成了群众自发“追着去看”。秀山县文化馆“脱口秀”演员刘斌说:“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活,能让群众记得住、喜欢听、印象也更深。”

     

        为了不断创新“花灯名嘴”宣讲的内容和形式,秀山县还借助秀山网、花灯论坛等,面向全国征集以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美丽中国为主题的词稿和剧本,目前已收到来自深圳、福建、河北、江苏等省市的优秀作品百余件。

     

        秀山县的花灯文艺宣讲队,特别注意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典型,既“讲理论”又“讲故事”,还不断动员其他村民加入“秀山志愿者”队伍,在各个社区广泛开展“文明共建”“身边好人”“善美行业”系列主题活动。在“花灯名嘴”带动下,不到一年时间全县就发展了近50支乡镇花灯文艺宣讲队。这些全部由志愿者组成的基层宣讲队,也成了各个村社颇具号召力的“名嘴”。

     

    “花灯名嘴”宣讲显成效

     

        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农村居民常常无法适应、害怕甚至排斥新的发展机遇。梅江镇兴隆坳村村民刘华兵就是因为害怕“土地流转出去了要不回来”,而一再让前来沟通的村党支部书记符佐仲吃闭门羹,全村的农业产业化也因此“卡了壳”。文艺宣讲队在村里表演时,刘华兵去看热闹,没想到里面正好有一个节目讲土地流转政策。看了节目,刘华兵又看了一些政策,终于想通了。现在,兴隆坳村的土地流转率已超过85%,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在此落户。

     

        花灯文艺宣讲队员符树英,利用在外打工10多年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创办了一家拥有100多名员工的林业公司。她说:“刚开始加入宣讲队,只是想着为他人宣讲政策,没想到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技术和知识。”

     

        据周毅介绍,秀山的每一支乡土宣讲队伍都能用小品、快板等形式宣讲县里统一编印的《惠农政策汇编》,里面包括全部33项财政补助类和37项项目扶持类政策。2014年以来,各个层次的“花灯名嘴”累计在乡村开展文艺宣讲1000余场,受众超过了10万人次,直接促进了数十个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成立。(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陈凯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