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笔谈

    惟精深、精湛、精良是为精品

    冯远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8日   12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的同时,指出:“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他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总书记思想深邃、富有针对性的讲话,既是对优秀文艺作品提出高的标准,也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牢记自己的中心任务、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

        所谓精品,在约定俗成的观念里,通常系指内容新颖、形式精巧、意趣盎然,且好听、好看的文艺作品。从这个标准来看,多年以来,文艺各领域确实涌现了数量可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作品。而总书记特意强调在思想性上达到精深、艺术性上达到精湛、制作上务求精良,则是在更加重视文艺工作的作用、地位前提下,对文艺作品提出的突破“高原”、追求“高峰”,进而铸造民族灵魂,起到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作用的更高要求。这里所指的“思想精深”,是要求创作者在作品中发掘、运用鲜活的素材和展现富有睿智、独到见地的思想创意,于平凡、平实中体现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传统道德理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达到或振聋发聩、摄人心魂,或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效果。这里所指的“艺术精湛”,是要求创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自作品构思孕育其生命原初形态之时,即尝试、调动一切可资表现的艺术手法,通过最为巧妙、独特且具个人风格特色的表现形式,将作品所需承载的思想内涵,艺术地呈现、传达、叙述、言说开去,用艺术去打动人、寓说教于感化之中。这里所指的“制作精良”,则是要求创作者对作品的每一个环节、情节、细节和局部精心设计、演绎,认真打磨每一句台词、每一组旋律;讲好每一段故事、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包括一丝不苟地处理好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处理好视觉形式上的造型、色彩、调性、笔触;处理好叙述结构、语言风格特色等等,不断充实完善,直到取得最佳效果。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使每一部作品通过努力,向着“高峰”“精品”的目标更近一步。

        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达到精深、精湛、精良远非易事。对于艺术标准的理解,是随着不同年龄阶段艺术家的学养、素养和修养的渐次提升而不断深化的。既有的知识、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修习都属于外来的补充,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完善的,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在于艺术家自身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品行修为、价值观念以及艺术的感悟力和技艺修炼的高下。因此,若要达到作品的思想精深,首先需要艺术家不断地虚心学习、行万里路,努力拓展视野、充实学问,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进步,不断丰富自身历练和人生经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成熟思想和思考深度的人,才有作品的思想深度可言。而要达到艺术精湛,则需要艺术家读懂读透生活和艺术两部大书,真正做到“深入、身入、心入、情入”生活,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众生相,学会发现、发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学习研究、掌握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规律并善于运用独到、独特、独有的艺术手法去构思、创意,进而表现取自生活、高于现实的理想之美。为了达此目标,艺术家必须刻苦努力,勤修基本功、钻研技艺,熟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巧和语言,同时抱定甘于寂寞、冷对名利、十年磨剑、精益求精的决心,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始有可能最优化、最大化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那些赫然陈列在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长廊之中、为世人称颂的精品杰作,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的云烟和时代更易的淘洗,让今天的我们在重读重温它们之时,仍能在心中激荡起历史的回响,并为之怦然心动,正是因为那种作品在思想、艺术和技巧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不妨想象:那些杰出的文艺先贤、前辈彼时是如何以一个普通人和社会一分子的身份,与民众同甘共苦、与时代同进退,在精神和道德的高地上,发挥着也许并不强大但却弥足珍贵的光与热;通过不同形式去揭示一个时代、去塑造一个民族、去吟诵他挚爱的家园,以超越世俗的勇气,执着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理想。他们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超强的表达能力和驾驭作品的艺术才能,通过艰苦的劳动所构筑的作品生命远远超出了艺术家的自然生命。也许他们从未奢望过后人会真心读懂、理解那些作品的价值,但是责任和使命驱策他们努力去做了,而“精品”的称号则是历史和人民给出的定评。

        扪心自问,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艺术家,确实赶上了历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和创作环境,每一个具有良知的文学艺术家应该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