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一举摘得当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奖”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奖”两项大奖;2014年鲁迅文学奖评选,该校又放了一个双响炮,文学所所长孟繁华和副所长贺绍俊双双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
名不见经传的沈阳师范大学,在刚刚结束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放了一个双响炮:文学所所长孟繁华和副所长贺绍俊双双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占据35位获奖者中的两席。
“一年树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该校党委书记于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位教授同时获奖,绝非偶然,是沈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一流水平、团队引进、特殊扶持、全面建设”人才战略的水到渠成。
“一年树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沈师前身是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学校一直“蜗居”在占地不到170亩的老校区,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校生最多时还不到5000人。
2000年,沈师领导班子敏锐地发现先机,以资产置换方式搬到了沈北近郊的新校区,学校面积扩大了10倍,成为辽宁省第一家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实现外延跨越式发展的学校,被业界称为“沈师模式”而享誉全国。
“大学者,非为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沈师模式”搭起的更大硬件平台上,沈师开始了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突围。
“一年树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04年,校党委书记于文明在全校学科建设会议上说,27万平方米的校园建筑,我们8个月就建起来了,这是一年树楼;但是,我们的学科之“树”要想成“林”成“荫”,没有十年八年不行。
“没有‘大树’,就移栽‘大树’,与学校现有人才梯队结合,形成学科之林、学术之林。”基于这样一个考虑,学校确定了“一流水平、团队引进、特殊扶持、全面建设”的引进原则,瞄准全国前沿,整合校内优势学科,引进学术大师,打造人才小高地,十年后实现“支柱性学科省内一流,标志性学科全国一流”。
“理念超常,魄力超常,支持超常”
“理念超常,魄力超常,支持超常”,郝德永副校长用“三个超常”概括沈师引进人才工作:对急需的优秀人才,经考核直接引进;特聘教授与学校签订“人才引进合同”,明确任务目标;设立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基金,采取“上不封顶”政策;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待遇方面,确保落实到位。
沈师人“求贤若渴”的热情和“待客如宾”的真诚,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凤凰”纷纷北飞。
2004年,引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为带头人,《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红真等学者组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孟繁华、贺绍俊、季红真均被聘为二级教授,享受年薪待遇。
聘请中国科学院张广学、赵尔密院士为特聘教授,并通过他们引来留美博士李丕鹏等10名博士,使动物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引进全国著名教育政策法规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绵涛为带头人,汇集印度籍教师莫昆丹,上海社会科学院教育法制研究专家谭晓玉,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孙河川等10余名中外学者,组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团队,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一流的学术思想,还承担了国家教育法的修订任务,成为沈阳师范大学第一个承担国家级任务的学科团队。
2006年,学校成立辽宁古生物化石研究所,先后引进吉林大学孙革教授,中科院鸟类研究专家侯连海作带头人,另有中科院两位院士和北京大学一位长江学者作特聘教授,组建了享誉世界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梦之队”。
2012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霍存福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姚建宗教授也如约而至,组建了沈师法学学科团队。
通过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办法”“特聘教授引进办法”“高水平大学博士引进办法”“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科骨干培养计划”和“优秀教师海外培养提升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沈师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具有领先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领军人才,并以大师级人才为核心,打造了诸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法律史、法学理论、古生物学、计算数学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研究领域。
十年卧薪,不鸣则已,两鸣惊人
十年前,沈阳师范大学名不见经传,在全省高校各项排名中经常忝陪末座,更别提在全国的影响了。沈师人虽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经过十年卧薪尝胆,沈师取得了令全国许多高校艳羡不已的业绩。
2009年,沈师凭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成果,一举摘得当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奖”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奖”两项大奖,一时被誉为“新沈师现象”。以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为核心组成的强大的古生物研究团队,使沈师短短几年内,就在鸟类起源、恐龙演化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骄人业绩,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陆续发表论文4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1篇。
本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奖项共5项,沈师折桂2项,这是该校建校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贺绍俊老师说,“这代表了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高度,也是评委对沈师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承认。”
“十年间,有些大学动员我们走,条件肯定比沈师高,但我们不为所动”,孟繁华老师非常动感情地说,“我们看中的不是沈师的待遇,而是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育是百年大计,容不得急功近利。”沈阳师范大学林群校长说,“成功来源于我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坚持用学术管理办法管理学术。”(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