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三严三实我们这样做

    把形势政策讲进大学生心里

    清华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 俞理晓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3日   04 版)

        在思潮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引导,是摆在每一位高校共青团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考验,也是我从去年6月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以来,琢磨最久的事儿。

     

        学生在变,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内容最受他们欢迎?时代在变,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最能深入人心?带着这些问题,我天天“缠”着同学聊,答案也很有意思: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里只有极少数“两耳不闻窗外事”,多数人还是会在刷微博、微信时关注头条新闻。这让我意识到,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获取时政信息、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多是随意性、碎片化、浅层次的,需要学校和团组织以有效抓手来加以引导。

     

        恰在此时,校团委的老师希望由我挂职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学校的形势政策教育讲座品牌“时事大讲堂”。我觉得机会来了,办讲座不就是进行思想引导的有力抓手吗?但问题也接踵而来,此前时事大讲堂只有寥寥数场,上座率更是堪忧。如何把传统的讲座办得“叫好又叫座”,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非易事。

     

        思索再三,我们决定要坚持定位,直面同学需求。

     

        在主题选取上,我们密切聚焦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国际关系等备受同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趁热打铁推出相关内容讲座,根本不用担心听众规模。另一方面,对同学不感兴趣的选题,哪怕主讲嘉宾是明星大腕,我们都“忍痛割爱”。这样坚持下来,我们不但没有因为不“追星”而损失听众,还因其鲜明的时政特色树立了口碑。

     

        高质量的内容为我们吸引了“回头客”。对于每一场讲座,从选择嘉宾、讲座角度等我们都反复推敲。去年秋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我们就连续举办了六场“中国改革再出发——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系列讲座”,为同学们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重点改革领域。几场下来,许多同学不仅成了讲堂的忠实“粉丝”,还主动带周围的朋友来听讲座。

     

        “时尚”的推送途径则让我们真正走到了同学身边。趁着微信热,我们及时开通了讲堂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全校师生推送预告信息、摘录精彩内容,还会征集主题需求、搜集同学意见等,使听众与讲堂在线上真正互动起来,扩大讲座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年下来,讲堂邀请到了知名专家、学者共举办26场讲座,前后超过1万人次的清华同学自发到现场参与,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近3万。原先办讲座经常连300人的阶梯教室都很难坐满,现在需要在能容纳600人以上的报告厅举办讲座,甚至有在外地工作的校友专程坐飞机回来听讲座。时事大讲堂在校园内的火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关注时事的热情,通过这个平台,许多同学逐渐学会全面客观看待社会热点,生动学习理论,科学理解政策。

     

    记者短评

     

    喜闻乐见 才能入脑入心

     

    本报记者 邓晖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青年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如何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如何让核心价值观引导工作的覆盖面更广、实效性更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无疑要在“新、细、柔”上着眼。面对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新”在敏锐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讲他们爱听的事;“细”在把价值观体系这一哲学命题“细作”,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融入具体情境;“柔”在营造良好氛围,情理交融。

     

        内心认同才能主动践行,春风化雨方得润物无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内容,而是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人讲他们喜闻乐见的事。清华大学“时事大讲堂”之所以效果好,关键就在于一个“实”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