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北京APEC·说说中国的故事

    在前进中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

    本报记者 韩业庭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2日   04 版)

        对于一个民族,血脉传承是体,文脉传承是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之魂,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瑰宝。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乡村儒学:重塑温情乡土中国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深秋的一个周末,还未走进山东省曲阜市圣水峪镇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琅琅读书声就已经萦绕在记者耳畔。能容纳近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教室内的村民,从稚嫩孩童到白发长者,都手捧《弟子规》,或站或坐,跟着教师认真诵读。

     

        在距离山东省曲阜市不到30公里的泗水县孔子出生地,一场“乡村儒学”讲堂正在进行。“山东是孔子的出生地,在这里开展乡村儒学,是为了让儒学再出发,更是为了重塑乡村文明。”谈起乡村儒学的缘起,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如是说。

     

        就这样,两周一次的乡村儒学课讲了起来。开始是1个村,3个月后,覆盖周边6个村。目前,仅圣水峪镇就建立起7家乡村儒学讲堂,迄今共开办76期,听课村民累计2.3万余人次。

     

        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感慨地说:“开展乡村儒学以来,骂街的没有了,偷窃现象消失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了。”

     

        “乡村儒学是践行者播撒在乡间的种子。我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够收获丰硕的果实,重塑一个礼让、温情的乡土中国。”山东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说。

     

    非遗保护:看“中国经验”

     

        古琴表演艺术家高培芬,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最近她完成了自己20多年的心愿——出版发行古琴专著《高培芬古琴打谱集》,并在山东博物馆成立了“高培芬古琴研究中心”。

     

        高培芬传承古琴的故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中国对10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分别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策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我国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已成为非遗保护中重要的“中国经验”。截至目前,我国已命名了两批共9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一些非遗项目产品开始走向国内外主流市场。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同向而行

     

        11月1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首次握手移动互联网。这一天,中国首个传统文化手机移动传播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云”在北京发布。这是一个基于O2O交互模式建构的文化传承与人格教育的云端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利用手机的传统功能如手机资讯、短信平台等向公众推介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将一套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植入手机,用户可以利用手机进入传统文化资源库,随时随地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屈曌洁是一位80后秦腔编剧。近些年来,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日渐衰微一度让她感到着急。在她今年创作的新作品《天堂的百合花》中,一群城市里的年轻人就在富有节奏的RAP背景声中,玩着手机,“有点像都市音乐剧”。此外,为了增强听觉上的美感,该剧借鉴了歌剧的唱法。为了增加观众的嗅觉体验,现场的雾森被加了百合花香,使得演出现场散发出一片芬芳。观众视觉、听觉、嗅觉都享受了一番,像是在看一部“3D秦腔”。

     

        “这部秦腔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且更在于用新的艺术形式完成了对诚实、信义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成功宣扬和传播。它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跟现代社会同向而行。”编剧余青峰说。(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