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8日 星期六

    随 笔

    媒体融合与两个舆论场

    赵子忠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8日   10 版)

        1998年,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新华社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和一个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即主流媒体舆论场。从这个概念出发,传媒业界和学术界都对该现象进行了广泛探讨。

        舆论的表达方式是符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而承载符号的是媒介,因此媒介的进步和变迁也使得舆论的形式有所变化。就当下中国的舆论环境而言,“主流媒体舆论场”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台和电视台等传统大众媒体组成的,宣传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民间舆论场”则从过去依靠口口相传发展到如今依靠互联网,且随着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些平台逐渐成为民众意见的汇聚地,是一种由分散到聚合的方式。

        从本质上说,两个舆论场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应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舆论场。当下两个舆论场的失衡和对立,应归因于对其关系的割裂。

        在我国,“主流媒体舆论场”所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传统大众媒体,其新闻议程的设置和舆论的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受众缺乏反馈发声的机会;此外,“主流媒体舆论场”考量的是宏观的社会效应,传递的是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服务的是最广大的人民,因而可能会忽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具体议题。而在“民间舆论场”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是双向的通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新型的社交媒体具有把分散的人群重聚起来的巨大作用,因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可能会被不断放大,形成超出预期的舆论影响力。当然,“民间舆论场”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例如盲目从众、蓄意造谣和煽动、传播低俗信息等,这些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两个舆论场割裂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割——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类型的媒体进一步强化了两个舆论场的割裂,造成了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形态。因此,推动两个舆论场融合成为一个主流舆论场,是媒体融合的战略任务。

        两个舆论场融合,是党和政府贯彻人民群众路线的要求,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也是当前媒体融合的战略任务。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一是议题的融合,让“民间舆论场”的议题成为“主流舆论场”的议题。例如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在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进行深入探讨和传播,使人民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在官方媒体中得以解释和回答。

        二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主动拥抱“民间舆论场”。例如政府部门、党报、国家电视台等可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公众账号,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三是“主流媒体舆论场”打造自己的“民间舆论场”,让人民大众可以在官方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汇聚了众多新媒体受众,传播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纷繁芜杂,在充分表达人民群众意见的同时不免会夹杂着盲目性、从众心理等不合理的成分。打通两个舆论场,正是解决这种现实的需要——无论是“主流媒体舆论场”还是“民间舆论场”,都需要传播“正能量”,即当下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的根本问题,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总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途径。随着党和国家关于媒体融合的主要举措和具体政策的落实,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程相应地也会得到促进。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