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东吴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刘敬鲁教授、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周可真教授主持。来自国内主要高校的四十多位管理哲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以“哲学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为主题,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
中国治理哲学。周可真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划为追求人际公平的儒家治理思想,追求天人之际公平的道家治理思想,追求自我实现效率的法家治理思想。陈少峰提出中道自然主义,认为其在本性上是中国人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软实力。黎红雷、齐善鸿、孔凡青等从儒家系统中寻找社会治理的资源,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思想对国家治理的现实意义。彭新武反思了儒家“贤人之治”中“精英”的独断与偏执负面作用。岳梁认为荀子的治国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治理思想。朱光磊认为儒家心性上的自然性善论可以在公共领域获得展开,而性恶论则无法实现公共领域的全面展开。高山则吸收儒家宇宙论、情感和关系本体论、修身论来解决西方环境伦理的困境。
西方治理哲学。刘敬鲁系统阐述了罗尔斯和桑德尔在正义与善的关系问题上的对立,并力求从对社会现实中的理性和规律的相互作用运动的分析出发,对罗尔斯和桑德尔的理论进行批判式融合。李红霞认为霍布斯、卢梭及黑格尔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强调个人意志对集体意志的绝对服从。李西杰、颜冰、郑克岭、白祖纲则试图发掘交往理性来恢复成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郭世平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国家治理具有一种以“调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观。郑朝晖分辨了中西方的解释恶的合理性的不同视角,中国传统以仁人-罪人模式规避违伦的内讼之心,西方传统则以自然-契约模式说明规则的必要。
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朱书刚、毛卫平等人探讨了党的改革思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问题。王海明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完全平等地共同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从而共同决定国家政治命运,每个人又因其政治贡献的不平等而应该担任相应不平等的政治职务。徐尚昆、彭光灿、张锐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管理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追求。辛锋认为,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注和运筹要点。袁闯、原理、张寿强、蒋显荣、杨翠婷、魏芳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治理,认为网络共同体的存在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在网络上以相对平等的地位运用话语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朱辉宇提出道德作为一种“隐性制度”,其社会治理机制的优化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完善国家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前提。李兰芬、欧文辉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治理”转向,将通过重塑公民道德的主体身份,培育和拓展公民、社会、国家等公民道德建设多主体的协同关系,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李萍认为,社会风险能否控制取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彼此的分工合作。在现代工业时代,弱国家强社会和强国家强社会是两种相对合理的国家—社会关系类型。马唯杰认为延迟退休的劳动的论争的实质是对人性尊严、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的尊重、反思和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