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不在课堂上玩手机,是今天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据《中国青年报》11月6日报道,在各种与手机斗智斗勇的课堂故事不断上演的同时,南京大学却有一门课程反其道而行之:学生上课前应把手机充足电。这门用“微信点名”的课需要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因此成为南大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
时下是手机迅速普及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频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了“手机控”“课堂低头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手机该退出大学课堂了”,现在已成为一种普遍呼声。反观高校方面,眼下“把手机请出课堂”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创设“无手机课堂”——老师课上暂时没收手机,或者课前全体学生主动把手机放到教室里的手机袋。客观而言,这个办法难称巧妙,一方面把大学生“矮化”为了没有自控力的未成年人,另一方面也没找到“手机顽疾”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治理高校课堂里的“手机顽疾”,首先要弄清楚造成这种顽疾的病灶是什么。总体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课业和考试要求不严格,效果相当于给学生“放水”,很多学生没有把及格和毕业当成多大的事儿。二是一些课程的设置本身就不合理,不选修却又无法获得学分,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去听课,听讲的意愿自然会弱。三是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陈旧,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四是移动通信网络发达,覆盖了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提供了无线网络,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能用手机上网。
因此,高校解决课堂里的“手机顽疾”就需对症下药。笔者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学业的严格管理,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不能通融,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其次,要系统地改革课程计划,增强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后,需要老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并用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此外,可以在教学楼里设置网络屏蔽——上课铃声一响就立即自动开启屏蔽模式,下课时则解除屏蔽。
进一步来说,高校课堂“手机顽疾”的治理不能仅仅简单地依靠推行“无手机课堂”,而且事实上,手机对高校课堂而言,也并非洪水猛兽。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南京大学的做法便值得借鉴。教师若能把学生的手机利用好,还能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让学生把问题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发送到教室前的大屏幕上,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实现新互动。另外,还可以用微信群和QQ群在课下进行讨论。说到底,“手机顽疾”并非手机的问题,而是手机使用不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