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全球第一所网络孔子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08年,中央电大的MyEChinese(网络孔子学院)远程汉语网络教学系统上线,同年,全球第一门“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关联主义及关联知识在线课程”在加拿大巴尼托巴大学上线;2012年,网络孔子学院汉教系统累计注册学生1万多名,同年,由于“慕课”在的迅猛发展,《纽约时报》作者Laura Pappano将本年称为“慕课”元年”;2014年6月,作为北美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累计注册人数已达8000万。
网络孔子学院和“慕课”几乎同时出现,对象都是网络学习者,手段都是在线课程,目的都是教育推广,然而仅仅8年时间,两者在影响范围和参与人数方面却相差如此悬殊,除了自身条件因素影响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网络孔子学院在“慕课”这位“可畏的后生”面前又可以学到些什么呢?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教育大潮,我们远程教育的又该何去何从呢?
互联网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首先是一个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具有去权威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所以,以传统实体教育为蓝本开发的网络孔子学院,仍旧搞“一言堂”,遵从“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很难得到学习者的认同。然而,“慕课”将学习者看作是参与者,老师转变为引导者,课程成为发起点,鼓励参与者根据学习需要,交流自己的看法,共享自己的资源,调动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者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义,符合他们在互联网生活的习惯。“慕课”迅猛发展最大的原因在于其适应互联网信息沟通的特点。
“慕课”不仅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学习,而且融入了新的学习理论和思想。“微课”“课堂翻转”“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以及“O2O”等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在“慕课”中不断的尝试和推广,锐意创新,使参与者感受到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而网络孔子学院相比之下则并不注重这方面的探索。
“慕课”更注重访问者的学习体验。“慕课”平台的访问者可以拥有许多网络孔子学院注册用户的权限和功能,例如课程内容预览、讨论内容查看等等,提高访问者参与度,引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虽然这些只是细节上的改进,但是对于互联网这种信息过载、兴趣维持时间短的平台环境,缩短访问者体验的时间极大地推动其对“慕课”的感知。而对于网络孔子学院,当用户需要先填写个人资料并验证注册信息之后才能看到主题内容,其学习兴趣势必大打折扣。
最后,必须承认,互联网具有滚雪球效应,越是有人气的平台越容易集合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国外“慕课”的发布者和合作者以私立学校为主体,有着政策灵活、思维活跃、资金充足等不可忽略的天然优势。
依“境”施教
网络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部分远程教育的缩影,他们本身依托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关注和认可,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教学思想、理念的陈旧,仍旧是传统学校教育的延续,甘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现代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远程教育想要发展,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只是辅助,归根到底还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远程教育仅仅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够的,还要做到依“境”施教、依“况”施教,根据线上教育的环境和受众人群的情况,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例如“慕课”的知识点以“微课”作为载体,既承载足够有效的知识,又短小精悍,便于参与者掌握学习时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上网特点和诉求。
作为拥有全球第一教育对象的大国,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经费远不如发达国家,如果能通过在线教育这种低成本、高受众的技术弥补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其远景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中国教育研究者始终关注和探讨“慕课”的根本原因,它为我国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文化传播更远
“慕课”是一项开放性的在线教育方式,具有广泛的网络影响和受众群体。网络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如果能够结合“慕课”的形式和特点,一定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的理念被国际汉语教育界认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相较于网络孔子学院,借“慕课”之势,必将扬孔子学院之风,使孔子学院被步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受众更易接受“孔子学院”这一品牌。提升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国际影响、学术影响和学科地位,适应、支撑和促进汉语及中国文化教学的持续发展,推进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了汉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整合了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优势力量,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实现世界优质资源的共享,优化和完善推广方式,满足各国各类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实现汉语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无论是“慕课”还是网络孔子学院,发展的历史都不到十年,也还有着自己的不足,比如“慕课”课程的系统化不高、学业的认证不完善,然而这都不妨碍他们预示着新的教育改革方向,正在由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发展,最近刚刚发展起来的“O2O”线上到线下教育模式就是很好的契合。有理由相信,网络在线教育今后将掀起更广阔的波澜,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应当紧跟科技步伐,利用先进教学模式,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在线教育,这是此篇调查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