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5日 星期三

    “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专家点评选登(一)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5日   05 版)

        编者按

     

        由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自7月25日开展以来,广大网友积极响应,有20多万名网友参与了投票,选出了100首名诗词、100篇名故事和100部名折子戏。目前,该活动已进入邀请网友撰写评价意见环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均已设专门投稿页面。为扩大影响力,主办单位邀请评审单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一批言简意赅的评价意见,就部分诗词、故事和折子戏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等方面展开了讨论,现分两天刊出,希望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撰写评价意见。

     

    【诗词类】

     

    中华千秋诗词的峰巅之作———简评毛泽东《沁园春·雪》 

     

        纵观中华千秋诗词,尽管群星璀璨,高峰林立,但网民排名第一的毛泽东《沁园春·雪》,无可争议地雄居群峰之巅。该词有三最:一曰诗词艺术之最,如果说词是中国古代诗词文苑中的一畦鲜花,那么《沁园春》就是这畦鲜花中常开不败的奇葩,毛词在艺术形式上已独领风骚;二曰艺术魅力之最,正如柳亚子所说,毛主席这首词可谓千古绝唱,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其下。该咏雪词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意焕新彩,实乃“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和中华悠久历史;三曰社会影响之最,该词在重庆谈判期间,轰动朝野,似春雷震响,一石千浪,波及全国,影响世界,非李杜苏辛任何诗词作品可比拟。

     

        点评人:李文朝(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家国诗意 社稷情怀——简评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在颠沛流离中听说官军打了胜仗,收复了沦陷的国土,欣喜若狂之中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操。古人评“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为“诗圣”“生平第一快诗”。字里行间闪耀着浓烈的家国诗意,社稷情怀。这鲜明的时代色彩、炽烈的祖国意识、壮美的长歌旋律,恰恰是当代中国人应有的品格,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大力提倡的精神状态。

     

        点评人:王改正(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

     

    【故事类】

     

    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老的神话色彩比较浓厚的民间寓言。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它以鲜明生动的对比手法,生动的语言,通过两个虚拟人物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行动的对照,既现实,又浪漫,主题鲜明,热情歌颂了大智大勇、埋头苦干的愚公;同时又讽刺了鼠目寸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智叟,点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深刻含义。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事,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协力,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相信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愚公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化身,人们热爱、歌颂愚公,就是热爱、歌颂伟大的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仆后继。

     

        点评人:杨亮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专家)

     

    评《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它那不屈的精神,在当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代诗人陶渊明已经在自己著名的诗里用过,广为流传。在当代,精卫填海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人们奋力拼搏。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就是以精卫填海的故事编出的舞蹈,鼓舞人心。2013年最流行的相声《满腹经纶》也以这个故事为核心。这说明精卫填海的古代故事在当代仍然很有生命力。

     

        故事把大海拟人化,有表情,有牙齿,有语言。精卫的语言有很强的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一个著名的典故,具有知识性。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它的主题具有永久的意义。

     

        点评人:刘晔原(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折子戏类】

     

    折子戏是戏曲艺术的精华

     

        戏曲折子戏的较多涌现,是在清代中叶,那时被称作“花部”的地方戏兴起,而“雅部”昆曲开始衰落。昆曲为了生存,必然与地方戏竞争来保住市场,于是便压缩冗长的成本大戏而变成较为精彩的单折演出,称为折子戏。后来,地方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展示其才艺,亦拆为单折演出。于是,折子戏便成为昆曲、京剧、地方戏所共有的艺术现象。折子戏的特点是:短小精干,观赏性强;脍炙人口,观众喜闻乐见;留得住,传得开,具有生机和活力,故成为折子戏。例如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岳母刺字》(《精忠记》),讴歌反抗精神的《打渔杀家》(秦腔《庆顶珠》),颂扬刚直不阿的《铡美》(《秦香莲》),表现英雄气概的《打虎》(《义侠记》),赞扬孝道的《卧冰》(《王祥卧冰记》),诉说军事斗争的《草船借箭》(《群英会》),以及表现各类爱情故事的《游园惊梦》(《牡丹亭》)、《路遇》(《天仙配》)、《断桥》(《白蛇传》)、《起解》(《玉堂春》)、《拷红》(《西厢记》)、《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需要说明的是,折子戏是从全本戏中可分出来单演的戏,而《小放牛》、《小上坟》、《张三借靴》等又归属自成一格的民间小戏,不是折子戏。

     

        点评人: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评黄梅戏《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所演绎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流传久远,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已有董永行孝故事。魏晋时曹植的《灵芝篇》和干宝的《搜神记》,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都有增饰。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经过历代艺人锤炼,《天仙配》成为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故事讲述:董永至孝,父亡故后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最小的女儿七仙女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只身下凡,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妻,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在众姐相助下,一夜之间织锦十匹,夫妻双双得以回转家门。玉帝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董郎携儿追妻天边,王母银簪划破黑暗,银河顿时风雷电闪。鹊儿架起彩桥,七月七日相见。牛郎星男儿汉,织女星诉思恋。千古传说不变,流芳百世人间。《天仙配》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剧中的“仙女四赞”通过众仙女对凡尘间渔樵耕读四种人物的赞叹,表达了她们身处天上宫阙锦衣玉食,却羡慕人间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世俗生活的情感和向往;《路遇》一折七仙女与董永拜堂成亲,由路旁的槐荫树开口讲话为他们证婚,颇富民间情趣;尤其是《满工》一折常被搬演,其中由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先生谱写的男女声二重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脍炙人口,堪称永恒的旋律,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受欢迎,还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点评人:万素(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