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

    甘当大山深处的“野人”

    作者:本报记者 刘彬 本报通讯员 王锋 余进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3日 03版)

        他是一名普通党员,却成为16万亩原始森林护林队伍的“领头羊”,今年5月成功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对马头山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林间道路、动植物名称了如指掌,是众多林科院研究生、国内外专家学者口中的“硕导”。他就是全国优秀护林员、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资溪县马头山林场职工吴可生。

     

    深山的“守护神”

     

        马头山位于江西省资溪县境内,林场面积16.4万亩,省界130多公里,县界110公里,邻省邻市的人上山仅需半个小时,马头山林场护林员到达边界则要走上半天的山路。

     

        2001年,吴可生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鸡角叉护林站站长。当时,马头山林场尚未被评定为保护区,许多名贵的林木被盗伐。考虑到护林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老吴决定,除留下一人看守护林站外,其他3人组成一支巡山小组。为打击和制止盗伐林木的行为,吴可生带领巡山小组每天早饭后出发,自带干粮,每天巡山40多公里,不到日落不回护林站。

     

        有一次,几位村民偷伐林木被吴可生发现了。一个村民见只有吴可生一人,先是百般请求吴可生手下留情,放他们一马,说:“你何苦拿着400元的工资要那么认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吴可生义正词严地说:“我只有管林的权力,没有让人砍林的权力!”那位村民猛然举起砍刀,气势汹汹地说:“你让不让?”吴可生毫不畏惧:“你们想砍木头,除非从我身上踩过去!”几位村民被吴可生的凛然正气所威慑,放下砍刀溜走了。多年来,吴可生为林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渊博的“活地图”

     

        2003年,马头山林区获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区后,来考察的各类专家学者不断,当了10多年护林员的吴可生成为向导的不二人选。每当接到任务,哪怕是休息日,吴可生都二话不说,甚至都来不及跟家人打个招呼就出发。他无数次带着专家学者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保护区的峰峦山谷、犄角旮旯。做向导时,吴可生“一心二用”,从专家、学者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动植物学知识,能讲出保护区700多种植物的名称及特点。

     

        2004年,他多次带领国内外专家深入保护区,对华南虎野化放归资溪做资源调查,为最终确定华南虎野化放归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作出了贡献。2007年,两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到马头山考察评审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主动请吴可生带他的两名研究生。目前,吴可生带过的研究生不下百名。

     

    执着的“野人”

     

        护林的这些年,吴可生每年都要穿破七八双解放鞋和四五件迷彩服,光摩托车就骑坏了4辆,但他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他说,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这里处处有流水声、鸟声,还时不时可以看到瀑布,身处深山,自己并不寂寞。

     

        吴可生告诉记者,在深山里工作,必须学会与各种毒虫、蜘蛛、毒蛇、大黄蜂、野兽打交道。护林员的工作充满危险,待遇不高,月收入仅有1350元。但当一些国内外专家要给当向导的吴可生一些钱作为报酬时,老吴都谢绝了。

     

        “护林员的工作十分危险,自己能做的就是除每天叮嘱外,在心里默默地为丈夫祈祷,希望他平平安安。”吴可生的妻子张月仙说,丈夫每个月要巡山20多天,有时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几乎每次都是在深夜里,后来她和女儿一见丈夫便调侃道:“野人回来了。”(本报记者 刘彬 本报通讯员 王锋 余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