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2日 星期日

    轻盈一跃 “舞娣”回家

    本报记者 邢宇皓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2日   04 版)

        11月1日凌晨。北京,雾色茫茫。此时,莽莽苍穹外,亦有“夜归人”——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舞娣”正在回家路上。

        事实上,从10月24日离开地球那一刻起,“回家”,就是“舞娣”的终极目标。众所周知,按预定计划,2017年,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五号将实现月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舞娣”的任务,就是为“嫦娥”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北京时间5时53分。“舞娣”开始了最后一次轻装——与服务舱分离,独自踏上回家路。

        当服务舱在分离监视相机视野中消失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次响起了掌声。然而,惊心动魄的时刻也就此开始。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时间显示一下子从“分离倒计时”变为“返回时间”。数据显示,“舞娣”距离地球尚有5000多公里。

        此时,“舞娣”的一举一动,尽在地面测控站的掌控中。为了给“舞娣”保驾护航,中国航天构筑了一条自西向东横跨大陆的地面测控链,几大测控站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舞娣”越飞越快。转眼之间,距离地球只有区区200公里之遥。

        6时11分,亚丁湾海域传来消息,远望三号测量船接管了对“舞娣”的测控,几乎与此同时,控制中心发出指令,调整“舞娣”的姿态,准备进入地球大气层。

        “舞娣”即将迎来回家路上最凶险的一段旅程。

        此时,“舞娣”的速度已经超过10公里/秒,迫近11.2公里/秒,那是足以令飞行器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如此高速“俯冲”进入大气层的飞行器很难实现平安着陆。因此,科学家为“舞娣”选择了先在大气层“打水漂”的办法——进入大气层之后,随即跃出大气层,再落回大气层——以减缓下坠速度。

        这看似轻盈地一跃,却需要力度、角度拿捏得妙到毫巅。稍有闪失,前功尽弃。

        6时13分。“舞娣”急速冲入地面上空120公里的稠密大气层。远望三号测量船的光学设备一下子捕捉到了她的身姿:耀眼的光点,拖着流星似的尾部——在高速运动下,“舞娣”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让飞行器的表面温度急速升高。目睹此景,控制中心里有观摩者不禁发出一声轻呼。

        6时17分,控制中心发出指令:“返回器转入自由飞行”,这意味着,“舞娣”正在利用大气层的阻滞,借势再度跃出大气层。此后,卡拉奇站结束跟踪。“舞娣”进入黑障区——高速飞行的“舞娣”因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在表面形成离子鞘,使得通讯中断——从前一个测控站“放手”到下一个测控站“接棒”,中间将有近200秒的测控盲区。

        控制中心预先向“舞娣”注入的延时控制数据指令能否发挥作用?

        静默。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发现“舞娣”!6时22分,格尔木站传来消息。两分钟后,已经跃出大气层的“舞娣”再次折返大气层。此时,出现在大树里站光学镜头里的“舞娣”依然明亮,但流星式的尾部已经暗淡很多。控制中心大屏幕数据显示,她的速度已经降低了很多。

        再次进入黑障。

        再次是凝神静气的等待。

        6时26分,着陆场发现目标。此时,“舞娣”的速度再一次降低。这意味着,“舞娣”完成了这次精彩的一跃!随后的事情开始变得简单起来。

        6时31分,随着控制中心的指令,“舞娣”将减速伞、降落伞依次打开,在空中摇曳,稳稳地向着陆场飘去。“舞娣”回家。

        此刻,四子王旗着陆场已是曙光初露。

        这是迎接“舞娣”归家日,也是期待“嫦娥”再度奔月时。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