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1日 星期六

    一份让星火燎原的热情

    ——透视福建“龙岩文化现象”(中)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1日 05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1930年在龙岩上杭写下的,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大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

     

        日前,记者走进龙岩,探究繁荣发展的龙岩文化现象时,发现当地各级政府正是以“让星星之火燎原”的气势,造就出龙岩文化的新辉煌。市委书记梁建勇说,龙岩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导向,夯实龙岩文化土壤,鼓励和引导发展民间文艺、群众文艺,努力让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闽西老区人民的火热实践中,描绘出龙岩色彩、讲述好龙岩故事。

     

    顺势而为 呵护“热情”

     

        龙岩坐落在山坳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一度被认为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减缓的作用。然而,龙岩的传统文化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汉剧、折子戏,也有客家歌曲、曲艺及小品,真希望天天都是星期五!”每当周五的夜幕降临,龙岩市民陈振乡都要邀上几个老伙计,一道前往市汉剧传习中心,免费欣赏汉剧。自龙岩推出“文化惠民·周周有戏”活动以来,群众热捧,场场爆满。

     

        这些年来,龙岩每年都要开展各色文艺表演或者文化展览,从不缺观众。群众对文化热望的情绪,更是进一步激发了龙岩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今年,龙岩文艺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他们下到最基层、最困难、最需要文化艺术的群众中进行艺术扶贫。

     

    资金扶持 奖励“激情”

     

        在带着我们参观武平汉剧团的“家”时,老团长李惠珍说,当年,武平汉剧团跟周围的汉剧团一样面临着倒闭,李惠珍找到领导请求支援,武平汉剧团终于成为福建省唯一幸存的县级闽西汉剧专业表演团体。去年,武平汉剧传习基地还被授予“福建省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汉剧成了武平县最大的特色。不只武平有特色,新罗的采茶扑蝶、永定的客家山歌、上杭的书画、连城的木偶、长汀的书画、漳平的农民画,龙岩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各县(市、区)打造“一县一品”。

     

        龙岩的文人,还开心地享受着一项“福利”:出一本书获得5000元奖励。在武平,只要有热情,就能得到扶持。57岁才开始学习书法的张美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拿下了龙岩市书法培训示范点。在获得“启动资金”后,教孩子们学习书法成了张美德的主要任务。

     

    不拘一格 帮扶“才情”

     

        古往今来,书法家创造的书法艺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在龙岩有这样一个人,他一边操纵提线木偶一边挥毫。他就是连城县木偶艺术家李明卿。凭借独特的“木偶书法”,他拿到了“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当时,为了不让他的才华被埋没,龙岩特意安排他到连城县文化馆当馆长,让他一边创作,一边带学生。

     

        在龙岩,只要是有特殊专长和成就的文艺人士,都是重点帮扶对象。龙岩设立文艺“山茶花”奖,建立全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题材库,在电影、电视、戏剧和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创作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一批农民在茶余饭后,喜欢拿笔勾勒生活场景,这引起了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龙岩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艺术馆馆长梁明的注意。梁明当起了义务老师,教“土画家”们民间艺术的创作方法,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帮助成立乡级“画协”等。如今,这里已形成一支近400名“白天扛大锄晚上拿画笔”的农民画家队伍,创作的农民画在全国、省等级别的比赛中,屡屡获奖。(本报记者 马跃华 高建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