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淮大地喜讯连连: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安徽有8部作品入选;在刚刚出炉的“中国服务企业500强”中,不仅安徽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双双进位前两百名,后起之秀安徽广电产业传媒集团也榜上有名。
强,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名词、动词。在安徽宣传文化战线,人们把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果,归功于“强”字内涵的拓展、丰富——一个“强”字,崭新境界。
文化强省“强”在哪
9月12日上午,安徽省社科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座谈会如期举行。成立这个中心,缘起于本报6月13日刊发的“光明专论”《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任中心主任的钱念孙研究员就是文章的作者。
“为了实现文化强省建设中理论社科强目标,我们把搭建这样不要编制、没有级别的研究平台,作为聚合资源谋求突破的手段。”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朱士群所说的“理论社科强”,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量化评价体系中的内容之一。今年年初,安徽省委宣传部结合安徽实际,拿出了涵盖理论社科、思想道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舆论、文化演艺、文化产业、文化开放8大领域的文化强省建设的定量评价体系。不仅一一列出现在各项工作在全国的位次,同时提出争先进位的具体目标。
“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在安徽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文化强省建设成绩与差距的解析,引发与会者强烈的共鸣。过去,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目标和评价都比较宽泛,相应的工作停留在定性的感觉层面。“八个强,真正解决了强在哪的问题。”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嘉说,“强省瞄准全国前列,我们文化强市建设理所当然就要定位于全省领先。”
文化强省如何“强”
金秋十月,北京天桥剧场。作为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庆祝建国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黄梅戏《小乔初嫁》连演两天。这部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原创舞台剧,不仅赢得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誉,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知道了要‘强’在哪,接下来就要解决如何‘强’的问题。”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告诉记者,按照“文化演艺强”的要求,演艺集团在精品创作上,整合资源,大胆创新。《小乔初嫁》邀请著名剧作家盛和煜执笔,导演张曼君执导,演出阵容上则选用青年优秀演员何云和梅院军担纲,“梅花奖”得主董成、孙娟和国家一级演员王成出演配角。该剧在编排过程中大胆借用了歌舞、影视等艺术表现手法,让舞台更为恢宏大气,人物更为丰满、个性化。
智能“语音云”客厅、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幼儿互动教育,今年8月20日,由科大讯飞主办的“语音点亮生活——科大讯飞智能家庭语音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所发布的产品都带有“文化与科技碰撞”的鲜明印记——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供应商,科大讯飞与安徽出版、发行和广电三大文化产业集团深度合作,给文化产品插上语音的翅膀。
“融合、创新,是安徽实现文化产业强省的关键词。”省文改办的同志介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抢占先机的安徽文化产业,在继续做强做大上亮点频现:出版集团具有自出版功能的“时光流影”,已经成为网上时尚;发行集团的终身教育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正在汇成全新的产业“蓝海”。
文化强省为谁“强”
每当夜幕初临,长江之滨的广场上,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和熙熙攘攘的听戏群众,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安庆活的“文化地标”。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说,“市民爱唱黄梅戏,文化部门就免费提供音响等设备,让他们唱得更响亮,更开心。”
“文化强省建设的争先进位,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曹征海的讲话,明确回答了文化强省为谁“强”的命题。
作为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安徽坚持“反弹琵琶”,从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入手,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展开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
“学有场所,乐有地方。”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群众把乐园功能定位总结出“一二三四”:一是一个综合文化广场;二是讲堂和礼堂;三是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是村史村情墙、乡风民俗墙、崇德尚贤墙和美好家园墙。
在家门口看名角演出、听专家讲座,安徽各地的农民文化乐园正在成为新农村、新生活的文化窗口。文化部评价:安徽的农民文化乐园“为国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了生动样本”。(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