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梦开始的地方。电影,是描绘梦最好的语言。
历史上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世界大都会,曾吸引大批外国使节与朝拜者。10月20日至25日,西安再次展现古都魅力,20多个国家的电影人纷至沓来,用光影交流情感,用作品畅叙友谊。
在6天的时间里,共有25个陆上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74部影片以及73部国产影片进行展映。这些影片出现在西安的20家影院、15个社区、广场、院校,放映700余场,观影人次超过12万。最后由观众与专家共同评选出30部最受欢迎的影片。
透过电影看世界
“这是一座特别的城市,是玄奘取经故事的发源地,所以我对它有特别的感情,很期待未来的合作。”印度驻华大使馆参赞康楠女士在印度电影展映周开幕式上说。
康楠说,印度这次选送的电影时间不长,剧情紧凑,但把印度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呈现出来了。
这次参展的丝路国家电影可谓各有千秋。韩国电影富有人文情感,俄罗斯电影具有史诗意味,伊朗电影刻画细腻,新加坡电影擅长亲情,意大利则干脆带来几部歌剧电影以飨观众。
“各国电影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栾国志说,“以电影为文化桥梁和纽带,可以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未来我们还将有更加密切的合作。”在“新丝路·新电影”丝路电影合作论坛上,中俄《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中印《功夫瑜伽》、中韩《花样厨神》三部国际合作大片先后成功签约。此外,韩国成立了“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西安代表处”,负责电影节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选片及开展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事宜。每年西安、光州两市将对等互办“中韩电影周展映活动”,尝试在两个城市间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双向电影文化交流机制。
这次电影节也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文化惠民”的特色。在西安的20家影院,影迷支付不超过35元就可展开“丝路电影”探秘之旅。
透过西部电影看中国电影
本届电影节举行了“新丝路·新电影”“电影与旅游”“西部类型电影”三个合作论坛。在西部类型电影论坛上,奥斯卡获奖导演奥利弗·斯通与中国电影人黄建新、芦苇、周晓文、张宏、孙毅安等就如何重塑西部电影的辉煌进行了讨论。
20世纪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异军突起。在时任厂长吴天明的带领下,西影厂相继出品了一系列影史留名的佳作,荣膺国内外多个影视大奖。从此,中国影坛出现了“西部电影”神话,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导演奥利弗·斯通就是通过《红高粱》了解到中国电影的。
然而,现在的电影市场,早已不同往日。从2012年开始,中国电影总票房的一半左右都被好莱坞大片所占据。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著名出品人张宏说:“中国电影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影片收入为250亿元,其中《钢铁侠》《阿凡达》就赚走几十亿元。”
中国影协理事、著名编剧芦苇表示:“对于电影制作人、编导来说,我们在进行自身素养的提高,但其实我们所做的还不够。就像当年的西部电影,中国电影要先立足本土,然后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金秋十月,西安为世界电影人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在电影节闭幕式上,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倡议,相关丝路国家积极响应,共同发布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合作共同宣言》,20余个相关国家的驻华使节、电影主管部门代表和近千名现场观众一起见证了《宣言》的发布。
《宣言》发布的那一刻,人们仿佛听到丝绸古道上的驼铃声,沉睡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本报记者 张哲浩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