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4年10月17日
地 点:中国教育学会
主持人: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主持人语
8月15日习总书记在南京青奥会看望中国代表团的时候提到“三大球”,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教育部此前专门开会研究,决定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点项目,制定实施长期发展规划,包括从今年起,3年之内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规模从当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校园足球是社会议论已久的话题,今天校园足球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下一步该如何开展,请各位发表意见。
校园里有多少孩子在踢足球
金志扬(著名足球教练、前北京国安俱乐部主教练):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说“面临危机”,我们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足球运动是孩子们兴趣最高的项目之一,可以把校园足球作为我们校园体育的突破口,首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杨贵仁(教育部副总督学、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司长):1964年6月1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在男少年中开展小足球运动的联合通知》,体委派教练员负责指导小足球运动员和训练工作,提倡组织优秀足球队带徒弟,经常进行技术指导。1980年又下发《关于在全国中小学中积极开展足球运动的通知》,吉林、贵州、江西、北京等很多省市的基层出现了小足球热。1987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办公厅再次联合下文对在全国小学生中进一步开展“三小球”活动提出意见。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下发实施方案,组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足球四级联赛。2012年,《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从22个方面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级布局城市有49个,省级布局城市有68个,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人数达191766人,其中小学注册学生球员有52680人。
张志华(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校园体育的普及、发展是方向,从“种草”发展到“草原”,这是一个趋势。
北京市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以足球为载体的校园体育。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足球的快乐;初中阶段足球项目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的过程性考核,即每学完一个项目之后有一个过程性考核,这个成绩要计入中考成绩,从初一第一学期到初三上半学期,五个学期,一个学期两分,根据课程标准设计考核;高中阶段足球项目是模块教学方式之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整体来看,北京市有7所高水平的奥林匹克教育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主要肩负高水平足球人才的培养,还有66所以足球项目为传统的中小学校,89个开展运动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这几年从参赛的数量到球员人数都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现在全市每年大约有三千多场次的比赛。在推广校园足球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开展足球运动。二是体育教师、足球专业教师比重比较低,以初中学生为例,具有足球专业背景的教师仅占到16.69%。三是足球属于比较激烈的运动,学生容易受伤,家长和学校有顾虑。四是足球的环境还不理想,家庭、学校和社会为足球运动创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教育部已经提出了一个四级联赛体系,小学主要强调班级、年级的比赛,最多到校际比赛。初中除了班级赛、校际赛之外,还有区级、市级的比赛。高中是省地级比赛,包括全国性比赛、大区比赛。按照四级联赛体制,每年校园足球赛场次不少于一万场,参与学生不少于十万人次。
是什么绑住了学生们的腿
汪大昭(人民日报体育部原副主任、高级记者):孩子不踢球,到底是不爱踢,没处踢,没空踢,还是踢了没用?我要说,孩子绝对不是不爱踢。如果孩子不爱一个太难的项目比如跳水,很正常,跳水要求头冲下、脚朝上,不是常态,很少有人天生就喜欢。但是踢足球是一个常态,你给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一本彩色图画书,你观察他,他是会去撕这本书的,如果你在旁边放一个球,婴儿还不会拿这个球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想去够那个球,即便这个球不是花花绿绿很漂亮的,他也会够。人的意识和习惯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但肯定也有先天拥有的,孩子爱足球就是例子。大人如果不强制孩子“你该读书了”,孩子不会自发萌生读书的意识,但大人如果不强制孩子“这个球你不能动”,那么孩子一定会去动球的,很多事情是被限制住了,在校园足球这件事上,不是孩子爱不爱,问题出在大人身上。
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球场倒是不少,比如北京朝阳公园就有一片片的人造草坪,但是那些地方踢球的大部分是小白领,工作没有负担,生活压力不大,进场踢球还要交费。孩子们多数是趴在外边看看。仅仅有场地是不够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也进到球场里面去踢,而且少收钱或者不收钱。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从早到晚上课、做作业,“满负荷”,一天只有24个小时,如果不能从这24小时里面砍掉1小时的负担,孩子怎么可能“有空”去踢球呢。如果每周每门主课都让出一节课,比如一周五节数学课变成四节,空出一节课把学生都“哄”到操场上去,不见得一定踢足球,跳皮筋、打排球都行,那孩子的身体素质就提高了。我觉得一周少上一节数学课没关系,对孩子影响不会大到哪儿去。所以没空我们要挤,时间的概念我一直想强调,不仅仅指在校内这段时间,也包括离校以后的时间。校园足球不要画一个“校内时间”的圈把自己捆住,别给学生留那么多作业,让足球从青少年的时候就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就像每天做作业一样,每天踢球。搞四级联赛非常好,但它不是青少年竞赛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孩子从小只在学校里面踢球是不行的,放学以后哪怕找几个小区里面的伙伴到胡同里踢野球,孩子乐在其中,兴趣就会非常大,水平甚至能超过体育课教他的那两下子。这是社会足球——现在最缺乏的,如果校园足球能够跟这个互动,我们将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金志扬:发展校园足球,首先要清除“体育无用论”“体育有害论”,对体育的认识要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其次体育部门、足协、教育部门、媒体等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以足球为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最好能够成立统一的组织,中央有关校园足球的精神不是针对某个部门,而是面向全国的。
校园体育的发展第一关键是校长,校长重视就能开展,校长不喜欢不愿意很难搞起来。北京踢足球的孩子70%、80%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校园足球理念尚未转变。第二关键是场地,场地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多少,怎么解决,不能光凭嘴说。没有几个体育场,孩子们上哪儿踢球。第三关键是师资,想办法提高原有体育老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胜任校园足球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一批退役的队员,教育部和足协能不能将这批人组织起来,通过合作办学提高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到最基层的中小学推广、推动足球。中国梦包括足球梦、健康梦。从30年前“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到今天的“校园足球”,顶层设计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
杨贵仁:确实,我们对体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特别是没有在我们的工作中落实到位。
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从根上纠正过来,学校的唯升学率倾向十分严重,这个问题好像出在学校,实际上它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这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首先是选人用人方面出了问题,我们选拔人才就一个标准——唯分数。我们所谓的有出息就只有上大学,如果不上学,基本一切路子都没有了。上大学要上好大学,要上重点大学,要上211、985高校,还要上清华、北大。很多县里如果哪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书记、县长都要去贺喜的,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这种价值追求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哪个校长或者教育局长想这样搞。现在推广校园体育,学校每天一小时运动家长们并没有意见,前提是我的孩子玩的时候你的孩子也在玩,大家一块玩可以,但是我的孩子玩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那我就输掉了,没有家长同意这么弄。应试教育是根子。基于此,我觉得以应试对付应试是最有效的办法。1997年我们形成体育考试制度,100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或者运动项目篮球、足球选一个,达标了就加30分,不是为了用这30分卡孩子的升学,而是通过体育应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现在高一的学生体质最好,因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加考体育,家长平时挤出时间带着孩子锻炼,如果大学也把体育测试加进去,你看学生们能不练吗?
其次也有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很多学校把音体美老师调配去教语数外,课表上倒是写有体育课,但应付完上级检查后就变成其他课或自习课,体育老师也总是因为编制紧缺等借口配备不齐。此外,我们没有教育执法,对学校的监督一般只能说说而已,教育只有立法没有执法,做不到像卫生执法、食品执法那样有力度。
足球,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金志扬: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什么必须要明确,体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互相支持的团队意识。
很多人说“即便推广校园足球也没看到培养几个人才出来”。这话错了,校园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不仅是培养精英,我们的目的是推广和普及足球。先把校园足球搞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培养我们自己的精英。这是不矛盾的,但是必须有先有后,没有人口哪来的人才?校园足球要普及在先,提高在后,不可倒置,更不能急功近利,“两个拳头都要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就是体育,没有“体”哪来“育”。周六、周日北京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多数孩子是在学奥数、外语、钢琴,很少人能把孩子推到体育上,我们的媒体应该加强舆论引导。校园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精英,而且是要提高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把这个忽略了,将来丢了西瓜芝麻也捡不着。
张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我们的校园体育在教“术”的时候忽略了“道”。像武术一样,以前的老师强调武德、武道,现在的老师多侧重雕虫小技,教会了你123456,却忘记教会你数学到底是什么,教了“术”,最终的根本与目的却没有了。
校园足球第一功能是育人,通过成千上万人参与体验来从中受到教育。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育工作的人,都会比较阳光,团队意识强,适应能力强,挑战能力强,能够克服困难,抗挫折,这些素质都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大批这样的人,而不光是只知道数理化,其他什么都不会。通过建几万所足球学校,我们其实是培养成千上万体质健康的人,懂足球、玩足球的人,或者培养几千万的球迷、裁判也可以,而不是看热闹、乱发泄,这样足球运动才能真正地良性循环。
足球是一个舶来的东西。在美国文化中,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好是正常的事情,而体育好的学生能为学校带来荣誉,这些学生是学校里的英雄,所以美国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想争当学校的球星,不需要政府下文、拨钱。我们的文化传承中不具备这样的理念,还是重文轻武的,例如当前校园中存在“校体育队都学习差,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观念。
杨贵仁:足球这个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不是部门的事情,靠一个部门是不行的,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应该很好地配合、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做法和经验,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的定位非常关键,校园足球就是孩子们的校园体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足球,70%、80%的孩子都会踢足球,不要简单搞一个球队。普遍开展起来以后我们才能够提高,才能出现苗子。对于足球学校,可以不按国家的课程标准予其特殊政策,多给自主权;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全员培训让老师会教足球、普及足球;因地制宜,有什么场地条件就在什么场地上踢,每个班级免费发放足球,迎合孩子天性提升足球兴趣;以竞赛为杠杆,建立符合校园足球特点的赛制,从基层班与班、年级与年级、校与校、地市级竞赛层层“打”上来,提高校园足球的生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校园足球根据规律循序开展,不搞一哄而上。
校园足球,从哪儿踢起
纪桂武(北京市延庆县康庄中心小学校长):从教育方面说,足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体育运动,足球知识需要每位学生去了解,足球运动技能需要每位学生去体验,足球文化需要每位学生去感悟。从体育本身说,体育是体和育的融合,就体育功能而言,一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足球是体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能够达到健体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从足球运动本身讲,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校园足球的开展、没有数量足够的足球人口,不可能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我们应当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带动普及,特别是小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普及,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
我是一名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在我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身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享受踢足球带来的快乐。我所在的学校是北京延庆县康庄镇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校园足球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年。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4年至2009年,是校园足球的起始阶段,当时只有一位足球教师,一支男子足球队,有16名队员。其他学生对足球运动兴趣不浓,足球队的队员没有补充而且越来越少。球队水平与县城几所学校有些差距,得冠军的机会不多。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至2014年,是校园足球的全面普及阶段。在五年的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小足球,大教育”的校园足球理念,确立了“以球润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校园足球目标,实现了让足球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课外活动,形成了“人人能踢球、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校园足球模式。
在我们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后五年与前五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踢球的孩子多了。目前学校共有650名孩子,全都爱踢足球。第二,学生的身体好了。孩子们的柔韧性、耐力、爆发力、肺活量与五年前毕业生相比有明显提高。在每年一届的延庆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足球队的孩子成为学校参加县运会的主力队员。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强了。学生的荣誉感、意志品格、永不服输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都明显增强,特别是现在孩子所缺乏的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第四,学校足球队水平高了。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建立了24支班级足球队,12支校级足球队。学校“雄鹰”足球队连续五年7次以全胜的战绩获得延庆县小学足球联赛冠军,在北京市组织的各项足球赛事中,5次获得冠军、亚军,9次进入前八名。2013年3名学生入选了北京U12足球队集训,今年学校足球队代表北京市赴四川成都参加了全国U10足球赛。
张智:美国学生的体育技能之所以好,是因为有大量的青少年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把相同爱好的孩子集中起来,找比较专业的教练员教他们,孩子们长期在一起训练和比赛,渐渐形成了一项巩固的技能。体育课就那点场地,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课上解决足球问题,这不太现实,更多还要靠课余时间,靠政策配套,靠师资力量,靠资金和渠道。在我们很多青少年俱乐部,一来审计就说这个违规、那个不行,有时不是资金问题,是学校不开这个口子,碰到一些好教练时,学校还没有办法花这个钱去聘,现在慢慢在往前推进、情况变好一点了,但仍然期待在政策上的更多突破。
日本在发展校园足球的时候,从巴西等国家引进一些中学的退休体育老师,给的工资其实并不高,这些老师到了日本以后就扎到学校待上一年,不是短期培训,而等于在用他们的理念对足球文化进行传承,然后带动日本的校园足球。我们今后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应该给学校这样配套的专项。另外对竞赛的统筹也要加强。现在体育部门举办一些比赛,教育部门也举办一些比赛,足协还有一个U系列(专业足球)竞赛,都是独立的报名体系,注册体系也不一样,彼此之间还互相有些隔阂。我们希望将竞赛这一块在孩子的年龄段上打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把竞赛的杠杆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这样对足球交流和人才后备都有好处。当然,教育部门更多的是从普及学校体育的角度来推广和关注,体育部门和足协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加以支持。
普及校园足球要抓住“牛鼻子”,推动内需式发展。比如我们选几百所重点大学,每所学校都成立足球队,既组织大学生联赛,又发展专业的俱乐部,一旦有这样的体制,就会是良性的引领,200所大学至少能吸引上千所高中,家长和学校一定会想方设法给这些重点大学输送会踢足球的学生。我们现在的联赛名义上叫联赛,实际上更多是赛会制,一个球队如果一年没有二三十场比赛,想提高足球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高铁将城市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组织区域高校联赛完全有条件,但现在没有人组织,大学老师不重视,也缺乏文化引领。
青少年俱乐部是专业培训的雏形,要解决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关联,社会力量不容小视,政府应该在资金、政策上扶持这些社区、社团,比如政府购买服务等,在职业队和学校之间也要有一个桥梁,以解决怎么样和社会结合的问题。安全机制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的校责险不太理想,要承认校长责任有错、老师责任有错才能赔付。现在需要一个免责险,至少让家长理解,让学校免责,让国家把这个责任担起来,以保障正常地开展足球联赛,不能因噎废食,像美国的橄榄球赛也是每年都有死、伤,但并没有因此废掉这个项目,最终开始发展护具加大安全系数。
结 语
杨念鲁:校园足球被聚焦,与多种综合因素有关,当然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足球屡受诟病。关于校园足球,我们应该明确对它的认识和定位: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教育的载体,精神的载体,三是娱乐功能。这三种功能在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当中都会表现出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前两个功能,即强身健体与教育载体。校园体育包括校园足球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它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竞技比赛,这是我们今天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校园足球这件事情不那么简单。刚才举了很多例子,并不是体育部门或者教育部门重视它了就能解决问题,校园足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机制,例如通过合理的赛制激励学生参加,同时制定特殊的政策加以保障,例如以政策解决课程问题、社会体育资源问题安全保险问题,免责问题、体育教师特殊待遇问题等,如果仅从一个方面入手,不可能解决学校体育的问题,也解决不好。大家的第二个共识就是要从体制和机制入手,合力协作,综合治理,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第三个共识就是要突破条件限制,特别是师资、场地、经费等限制。第四个共识是如果我们想在一定时期内比较快地、比较见成效地发展校园足球,必须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促进我们学校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