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深度关注

    辽宁如何创新高校专业评估

    作者: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8日 13版)
    CFP

        编者按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不仅黄牌警告了15个在全国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还罗列出各省、市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其中不少专业并非是大家担心的传统基础学科,而是前些年招生的“热门”专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可以说,部分专业就业不理想与高校“一拥而上”的不理性办学有关,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愈来愈密不可分的趋势来看,调整专业设置将成为高校的常态工作。近年来,辽宁省以评估为杠杆,注重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把脉,而且开方,促进高校开始理性地为专业设置“减肥”“消肿”,如渤海大学把过去大而全的65个专业压缩至44个,砍掉了部分在“专业评价”中结果较差的专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以说,辽宁取得的经验值得新一轮教育部黄牌警告后为各地和高校所借鉴。

     

        “专业评价”,即辽宁省教育厅从2012年启动的“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以往不同的是,“专业评价”以学生和教师为重心,建立分类分专业的评价体系,采取专家不进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分析数据的评价方式和委托专家组织实施评价的组织机制,注重建立评价诚信体系,创新评估方式方法,探索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截至目前,辽宁省总计对省内53所高校42种692个专业布点进行了评价,评价布点数占全省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0.57%,约覆盖全省本科在校生的50%。2014年正在开展对包括10种艺术类专业在内的20类38种专业450余个专业布点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束后预计评价专业布点数将达到1140余个,占全省本科专业布点数的50%,覆盖近70%在校生。专业评价的效果在辽宁已初步显现。目前已有25所高校正式向省教育厅提出74个专业停止招生的报告,其中18个专业已正式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另外,今年辽宁60所地方本科高校中有33所高校申请增设本科专业99个,分别比2012年和2013年下降71个、35个百分点。

     

        既“把脉”也“开方”,专业评价的这一特色促成目前这一局面。“以往,教学评估只注重学校层面‘把脉’,无法将专业‘脉’把好,‘方子’不能对症。而专业评价正是把到了命脉,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斌如此评价。

     

    亮点一:评估下移至专业

     

        专业是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要使高校真正落实人才培养这一最根本任务,就要建立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引导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真正以学生和教师为重心的分类分专业的评价体系。”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强调。为此,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将评价重心下移到专业层面,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和教师身上。

     

        他们从全省高校推荐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中筛选组织成立了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和各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专指委和教指委就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以及评价的主要方式、方法与有关高校多次磋商。在“共同参与”和“共同可接受”的原则下分别确定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细节。

     

        那么,“专业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据介绍,该评价体系的基础首先是设立专业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在多个反映专业办学状态的指标中,选取“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7项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设计和观测点选取,注重遵循客观性、引导性和科学性等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观测点的选取注重客观性,各专业指标体系平均约有40个观测点,其中,近70%的观测点为易量化和可重复验证的定量指标,其评价分值可根据信息平台中参评专业的相关数据,通过数学模型从评价系统直接量化生成。而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秀校友和在校生以及专业特色等定量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且不易量化的要素指标,采用给定“赋分区间”的方式由专家进行定性评审。

     

        辽宁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杨为群告诉记者,辽宁的专业评价选取“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比例”“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人次数”“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等要素作为观测点,引导高校进一步落实“高教30条”,创新培养机制,注重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逐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

     

        指标体系注重分类指导,在通用指标体系框架指导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同种专业不同院校及人才培养类别的特点,分别制定出42种76个分类分专业的指标体系。考虑到各个高校办学差异性,各专业的指标体系又分为“普通本科”和“新建本科”两种类型。对于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教育部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针对其开办时间短、成果积累较少等情况,以及主要承担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在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指标的选取和权重上注重分类指导,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在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指标的考察中,被评价专业不与其他学校进行横向比较,而是注重考察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学校定位相匹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关注专业培养方案各要素间的相互匹配程度,以及相关要素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支持程度,鼓励高校特色发展。

     

        事实上,国际上早已对分类分专业、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而此种评价体系也被认为是未来评价的发展趋势。

     

        在日前举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德国高等教育中心副主任费德凯尔指出,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计划(U-Multirank),就起源于欧盟国家对大学评估新方法的需求,即在国际背景下能针对大学不同类型的优势,分门别类地评价,而非给出单一的指标。这种排名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五个维度——科研方面、教学、学习知识转化、国际化程度和地区参与进行评估。“多维度排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方便、透明和可比较的大学信息,以便学生、教师、家长等各利益相关方能了解大学在各领域的表现。”

     

        此次辽宁开展的专业评价改变了过去为评估而评估的局面,促进大学回归本源,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亮点二:专家不进校同样保证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评价体系设定后,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公正评价,就成为评估工作的当务之急。

     

        “专业评价采取‘专家不进校’的方式,通过网络采集汇总、分析数据,以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的定性判断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得出最终结果。”杨为群说。

     

        然而,担忧也随之而来,“专家不进校,如何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他介绍,辽宁省专业评价通过建立本科专业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和评价系统平台,来采集评价数据和组织评价,采取定量指标数据核查机制、定性指标评审质量保障及追溯办法,依靠专家组织这一“第三方”负责评价具体实施的组织机制,并注重信息公示与公开,探索建立评价诚信体系,来保证评价基本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主观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首先,参评专业所有基本数据均来源于面向社会公开的辽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其中,招生录取及就业率情况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他教育部门不直接掌握的数据,由各参评专业通过专业信息平台填报。参评专业所有相关信息均在辽宁本科教学管理平台(www.upln.cn)开设专题页面公示,并将评价结果面向社会公开。

     

        为了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在专业评价过程中,各专指委根据各专业评价方案共分别成立42个专家工作组,对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核查并对定性指标进行评审。对不符合采集标准、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或需要提供证明材料的定量指标数据,要求有关高校进行核实或提供证明材料。对定性指标进行分组评审,每组至少聘请3名以上专家,对专家评分与平均分差距在30分以上的数据予以排除后计算平均分。对于聘请5名以上专家的,则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在具体赋分过程中,专家需对各项定性指标加(减)分的理由进行说明,使得定性指标赋分更加有据可循。同时,根据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对参评专业定量指标数据得分、定性指标专家赋分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各参评专业分数,最终形成两类指标体系的42种692个参评专业布点评价结果。

     

        辽宁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张佐刚说:“虽然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估机构尚不成熟,但是辽宁在专业评价的组织机制方面,主要以专家组织为主制定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负责定量指标核查和定性指标评审,力求体现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初步具备第三方评估的特质,较好地保证了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为未来评估管办评分离提供了一定借鉴。”

     

    亮点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评促建”目标

     

        专业评价连续三年列入了辽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年度工作要点。

     

        专业评价不仅是对高校专业的一次体检和“把脉”,而且给出“药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评促建”。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使得参评高校发现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和办法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各专业教指委也通过总结定性指标专家评价情况,指出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指导,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一些学校通过分析2013年参评的专业数据,发现在培养方案、教师科研教研情况、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专业特色建设等方面存在共性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专业预警与调整机制、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与培养工作、加强卓越计划制度体系建设等措施。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教指委也就在专业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会议进行深入探讨,使各校对比优势和差距,互相交流专业建设经验,并就如何强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意见建议。

     

        “专业评价带动校内专业自我评估,进而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表示,在有明确专业分数、排名的情况下,各校普遍开始重视专业建设,推动校内专业自我评估,针对薄弱专业予以调整或撤销,加强骨干优势专业,使高校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高校关注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渤海大学砍掉了在评价中排在倒数第一的专业,甚至一些落在其他院校后面的专业。这样才能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使我们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渤海大学校长杨延东介绍,渤海大学停止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招生。据了解,这些专业均为辽宁教育厅建议高校暂缓申请增设的本科专业。

     

        事实上,专业评价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两所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据了解,在2012年专业评价试点工作后,包括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分别开展了校级专业评价,并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提出了学校专业调整及建设方案。

     

        沈阳工程学院院长张铁岩说,高校本科专业评价为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资源提供了决策性依据,让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学校定位和办学实际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扎实推进了专业建设,促进了内涵和特色发展,让大学回归本源。

     

        对学生而言,专业评价带来的效益更加直观。

     

        “每一年的综合评价资料、数据及结果均在辽宁省本科教学管理平台上开设专题页面进行公示和公布,使社会各界了解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及总体运行情况。”杨为群说。目前辽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已成为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参考依据。“据辽宁省本科教学管理平台的统计,2014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尤其是6月24日当天,该网站访问量达峰值,浏览次数近20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