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反映在一定时期,人们对现实社会及自身所持有的一种社会态度、情感体验等心理状态,是社会现状与群体处境在群体心理上的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系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一个具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正确养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理性平和的学习心态及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
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
教育部组织的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经济体制深入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严峻的社会现实也折射到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紧张与考试竞争的激烈,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对未来个人发展的迷茫,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焦虑浮躁负面情绪的增长、倦怠情绪的滋生蔓延、仇富心理的纠结与炫富心理的追捧、无端的“恐慌”与对现实的“冷漠”、缺失的“诚信”与淡化的“理想”、“体制内”工作的盲目热情与低层次工作的不屑一顾等不良社会心态。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各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
溯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因素、个人认知、人的行为三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决定行为的发展,行为是三者交互最终的产物,行为也会导致人的认知和动机发生转变。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社会心态的变化受到外在社会因素及个体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心态影响的因子中既有当今社会制度深刻变革、社会转型等客观原因,也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观认知因素。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阶段,缺乏鉴别是非良莠、认知精华糟粕的能力,容易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尽公平,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种种社会现实的直面映射使大学生年轻脆弱的心灵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大学是全面提升自我的关键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还处于成长和巩固阶段,思想观念尚未定型,“90后”的大学生勇于张扬个性,注重个人内心感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乐于全盘接受新鲜事物,但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缺乏,又没有良好的自控力,一部分大学生就会由此滋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导致种种悲剧的发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
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又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内核,涵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升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调适和矫正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夯实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主阵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亿万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加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控社会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勇于揭露批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夯实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主阵地”,为大学生“自尊自信”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筑牢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信念墙”。“自由”“平等”“公正”不是资本主义的“舶来品”和“专利品”,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它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追求。我们应该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价值基础,引领学生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杜绝学习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大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识的培养,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走进心灵,促使当代大学生涵养“理性平和”的健康社会心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座右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对祖国浓厚强烈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行动和实践,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孝老爱亲,勤业精业,信守约定,谦敬礼让,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前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展示才华。(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类课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机制研究”〔编号:14JDSZ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