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自来水平均漏失率达15.7%,中水回用率不到10%。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建设步伐,“欠账”严重——

    别让城市“败絮其中”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李慧 通讯员 李萍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4日   12 版)
    CFP

        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马路“拉链”……在近日举办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成了业界人士与专家学者关注和建言献策的焦点所在。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如何解决中国城市的这些“里子”问题,使其与金玉其外的“面子”相辅相成,成了困扰人们生活的当务之急。

     

        为了让居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到放心舒心,国务院于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对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排水防涝设施、交通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了明确要求。

     

    紧迫意识: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区已由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长到2013年的4785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长到2013年的7.3亿。然而,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建设步伐,“欠账”严重。

     

        目前,我国一些地下管线老化,造成停水、停电时有发生,燃气管道、暖气管道事故频发,管道“跑冒滴漏”严重。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污水处理率还不达标。“虽然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89%,但不少污水处理厂运转并不正常,标准不高,目前我国中水回用率还不到10%,不仅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还使得污水处理成本难以消化。”陈政高指出。

     

        “抓城市建设,既要重视城市的面子,也要重视里子;要重视地上,更要重视地下。”陈政高说,“地下”不出政绩,尤其不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一个误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承载了城市,还拉动经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指出,城市基础设施的“欠账”也提醒我们,执政理念应以追求城市的品质为主,要将整个城市地上与地下、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在首位。

     

    创新思路:树立集约现代化理念

     

        作为江南水乡,绍兴市水网纵横,地下的水管网长达2000多公里,管网体系分散且复杂。然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绍兴创造了水管网漏损率4%的奇迹,比发达国家最高水平的6%还低两个百分点。

     

        回想起地下水管网管理变迁,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纪尔感触颇深:“2000年全市水管网漏损率还高达21%,目前则降低了17个百分点,按这个比例算,平均每年减少漏损水量1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创造的?张纪尔将此归功于理念和管理创新。在探索中,绍兴不断创新理念和模式,自来水公司明确漏损率任务指标,把漏损率控制直接与全体干部职工的收入挂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检漏工作效率,年检出漏点从2003年的200个增加至近几年的近千个,漏点越来越少。

     

        “目前,百姓反映强烈的‘垃圾围城’‘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城市发展理念问题,是对城市建设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树立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现代化理念,遵循规律、标本兼治。在管理上要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叶裕民说。

     

        “要建排水管道,但更重要的出路在于建设海绵城市,让水就近收集、就近渗透;解决‘马路拉链’的唯一出路,就在不要在马路下面建设管线;垃圾是资源,是城市矿产而不是包袱。成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8万户左右的城区垃圾收集权,卖废品的钱就够垃圾处理的费用。”陈政高说。

     

    打破“玻璃门”: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

     

        根据财政部的相关测算和预判,至2020年,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地方债、银行贷款等传统筹资渠道,将无法满足巨大的投资需求。

     

        90亿元,相当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10年的财政总收入。事实上,90亿元也是近5年来漳浦县通过公私合作、特许经营等融资方式所吸引的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额。

     

        资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矛盾。漳浦县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已是迫在眉睫。

     

        “其实我们不缺少资金,而是缺少思路、缺少魄力。”陈政高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园绿地,都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可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PPP模式”。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从一些地方的探索看,城镇化建设中很多领域都已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如保障房建设、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等。“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打破‘玻璃门’,吸引社会资本搞基础设施建设。”陈政高说。(本报记者 董山峰 李 慧 本报通讯员 李 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