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 尽责”——河北科技大学“再试一次 定会成功”的精神凝聚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谢正宇 耿坤丽
2006年11月,河北科技大学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专家论证会,内容是讨论学校校训。自年初启动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作以来,关于校训形成了三种方案。经过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兴业 尽责”更适合做校训。
在一个月之后举办的形象识别系统发布会上,“兴业 尽责”成了这所具有50年办学传统、合校10年学校的校训。“兴业”概括了这所正在蓬勃发展的学校的性质和定位,“尽责”体现了所有科大人的道德追求。学校延请书法家旭宇题写校训,旭宇欣然答应。此后,“兴业 尽责”四个大字镌刻在“校名石”背后,成为河北科大人行为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观取向。
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专家刘守信教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斗了整整30年,并于2014年6月入选河北省第三批高端人才。他的“化学合成联酶法D—对羟苯甘氨酸的生产技术”等项目连续三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所研发的每一项技术都实现了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约43.6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刘教授坦言,科学研究之路总会不断地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兴业 尽责”的校训激励他砥砺前行。“不要轻易否认一件事情,要有‘再试一次 定会成功’的勇气与毅力。成功是随失败而来的,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守信对记者如是说。
今年即将退休的文法学院教授刘秀艳,依然坚守着自己33年前对教育事业的那份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她始终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第一时间讲授给学生们。虽然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刘秀艳却没有因此耽误过一节课,即使病情加重时,答应的事情从没有失过一次约。做到这些,她凭借的就是对学生要尽全部之责的信念。她常说:“我热爱教育事业,就要用一生去做好,用一生去坚守。”
化工学院学生辅导员吴海霞同样以自身行动诠释着“兴业 尽责”校训的内涵。刚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父亲病逝、母亲瘫痪、哥哥患白血病离世的重大家庭变故,吴海霞为了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坚守,连续在学校值班63天。吴海霞以情育人,助力学生成长,在学期之初让所有同学把本学期的小愿望和大理想写下来并帮助他们实现。吴海霞说:“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有责任把它做好,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表示:“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对师生行为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大学进程中,每一位科大师生要将‘兴业 尽责’校训转化为内在动力,对事业、学业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永葆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谢正宇 耿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