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淮河流域:“黄金水道”绽新颜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3日   03 版)

        跨越豫、鄂、皖、苏、鲁五省160个县级市,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年历史的安澜之河——淮河,哺育了两岸1.78亿百姓。然而,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淮河因此丧失了入海口,变得桀骜不驯、泛滥成灾。“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 一首顺口溜,道出了沿淮人民所受的水患之苦。

     

        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崭新一页。60多年来,淮河流域已建成水闸6600多座,开挖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兴修加固堤防5万余公里,累计减淹面积近5万亩,产生6000多亿元经济效益。

     

        如今,走在淮河两岸,茁壮成长的庄稼,焕然一新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车辆映入眼帘。在失去入海尾闾800年之后,这条曾给百姓带来福泽的“黄金水道”再次奔腾入海。

     

    从安澜河到淮水殇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淮河从远古流淌而来,本是一条清澈通畅的安澜之河。

     

        “舀一碗浑水,沉淀一下,立即可以喝。”80多岁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老主任蔡敬荀告诉记者,过去即使暴雨造成干流水浑,水依然可以直接喝,因为河里没有化学污染物。那时年轻人喜欢在淮干蚌埠闸河段游泳,激浪过高的时候,常有鲤鲫跃出水面。

     

        可后来,这种人鱼和谐的场景再难寻觅。30多年前,淮河两岸出现大量化工企业,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淮河污染愈发严重。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突降暴雨,河南颍上水库开闸泄洪,两亿立方米水顺流而下。一时间,河水泛浊,沿河空气刺鼻难闻,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老人王建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千里淮河,黑色污团一眼望不到尽头,一位年逾七旬的渔民,泪流满面地跪倒在地:“我家贷款养的两万斤鱼全死了,淮河不能再这么脏下去了!”

     

    “黄金水道”如何再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淮河安徽段兴建了梅山水库,与梅山水库一脉相通的河南固始县兴建了梅山灌区。从建成到现在,灌区累积引、截、蓄、提灌溉水量83.6亿立方米,累积灌溉耕地2380万亩,增产粮食近93亿公斤,解决了40万人的饮水困难。“夏灌一方水,秋收一斗粮”。如今,固始县已成为全国知名粮仓。

     

        1991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治淮进入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时期。针对淮河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实施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入海水道工程竣工,800多年来淮河第一次有了独立的入海尾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的防洪标准由过去不足五十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

     

        贾鲁河,淮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之一,其补给水源90%以上来源于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面积占淮河流域的1/46,而污染负荷却占1/9以上。因此有“欲治淮河,必先治贾鲁河”之说。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克服万难,选取贾鲁河陈桥上游河段作为工业及城市生活尾水生态净化示范区,采用生态河道强化净化、多级人工湿地净化、近自然河道净化等技术,削减工业及城市生活尾水及示范河段的COD和氨氮。院长李爱民教授介绍,目前,贾鲁河已建成了18.5公里的生态净化工程,每天处理水量20万立方米,占贾鲁河排放量的1/5。如今,贾鲁河再现“水清岸绿、鸟鸣鱼戏”的美好图景。

     

    撬动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不久前,在安徽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随着汽笛声的拉响,集装箱班轮“宏远5118”在两艘海巡艇护航下缓缓驶离。这意味着,淮河开启了集装箱运输通江达海的“大航海”时代。

     

        “此前淮河没有可供装卸集装箱的码头,蚌埠每年两万多集装箱只能通过陆路外运,货源被分流到长江沿线港口,有些不得不拆解成重量较轻的散件进行装卸,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森说,如今这个总投资2.74亿元,年吞吐量5.5万标箱的码头,使淮河流域集装箱运输可以从这里出发运到世界各地。

     

        交通改善,撬动了沿淮经济新的增长极。

     

        早在2005年,淮安就把发展目光聚焦在淮河流域,最早提出以淮安、蚌埠为双核,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发展构想。“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一旦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将成为辐射1.72亿人口的国内第三条黄金出海通道。淮安市市长曲福田表示,淮安丰富的盐、凹土资源,将和蚌埠的煤炭、盐城的风电资源等互为补充,有助于建设新材料、现代化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聚集区。

     

        “将淮河建设成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形成跨省域的生态经济共同体,实现皖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的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表示,未来10到20年,淮河流域投资可能达数万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潜力将迸发,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