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者将“社会转型”作为论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发生了转型?其实质与局限如何?这些涉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可回避的深层次问题仍需进一步追问。《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9期刊发了一组专题文章对此进行研讨。刘少杰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与缺失》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生活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转变,而且还以其中的原初价值深层地影响着人们在体制世界的思维与行为。应当充分认识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世界的稳定性,努力探寻体制世界转变与生活世界变迁的协调性。王建民在《作为文化转型过程的社会转型》中指出,社会转型在根本上是文化转型。推动思想层面的差序人格的改变,培育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深度联结,完成塑造个体性和社会团结的双重任务,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马良灿在《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中指出,从封建帝国时代的“官政自治”到民国时代的“专政劣治”、从集体化时代的“集权统一”到改革开放时代的“乡政村治”,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经历了四次转型。将农民社会权利置于乡村治理的核心,通过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实现国家治权与乡村治权间的协商共治,是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思路。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