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文事聚焦

    让文学与现实共振

    ——谈徐迟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贡献

    李炳银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0日   13 版)
    上图: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下图:1978年4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徐迟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

        今年是徐迟诞辰100周年。徐迟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诗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他曾出版过诗集《二十岁人》《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的歌》等,翻译作品有《瓦尔登湖》(亨利·梭罗著)、《巴尔玛修道院》(司汤达著)等。这些诗作和译作,至今还在读者中流行。自1978年《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徐迟的名字迅速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新头衔流传开来。尽管在这之前,他已有《石油头》《祁连山下》和《地质之光》等不少报告文学作品面世,但都没有《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而且,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徐迟又陆续发表了《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结晶》《来自高能粒子和广漠宇宙的信息》《马思聪》等作品。这是徐迟报告文学创作的集中喷发,为开辟中国报告文学新阶段诗意壮行。这样,徐迟就以其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将自己牢牢地绑定在报告文学创作和定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了。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史,虽然不是自徐迟开始,但徐迟以自己的个性创作,成为将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推向高峰的作家之一。

        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徐迟担任编辑之余,写了不少的报告文学作品,像《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在高炉上》《草原上的钻机》《一桥飞架南北》等真实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作品。这些是他“尽了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和纯真地赞美生活的作品。今天看来,这些作品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环境生活的印痕,存在一些作家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徐迟把对祖国新生和建设的欣喜情绪融入作品,使之表现出透明健康的质地。

        当然,对于徐迟和报告文学来说,最需要看重的是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一批作品。这些是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巨大波动之后出现的报告文学新作,是又一个时代生活阶段和人生内容的真实文学表现。与此前那些热情拥抱和赞颂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先进模范人物的作品比起来,这些作品似乎有更多的人生况味,有更加浓厚的进取奋争的内容,更多主动追求科学文明的行动自觉,是一种在题材和内容上都表现出新意,文学手段更加纯熟圆润的报告文学。

        对爱国情愫的赞赏,对科学目标的追求,对困厄的见证和抗争,对文明的渴望等,这些似乎都是古老的文学主题。可是,在中国的社会生活经历了长期的极左思想禁锢和十年浩劫灾难的情况下,本该跨越更新的主题却必须从这些传统的、基本的地方重新开始。所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正是在中国社会处于“拨乱反正”时期,率先表达这些传统正义文明精神和行为主题而得到广泛肯定。伴随着中国大地的复苏,徐迟说自己“似乎已经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突然就出现了激情潮涌的时刻。他首先撰写了赞美地质学家李四光以自己的独特认识理论推进中国地质学发展情形的《地质之光》,表现出炽热的科学情怀。到了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徐迟对于科学的情怀明显地带有一种愤怒、拯救和激情推动的自觉力量。特别是对陈景润身处“文革”环境,却不放弃科学追求攀登的精神,并获得令世人瞩目的高端成果,徐迟给予了真诚和隆重的夸赞。《哥德巴赫猜想》以陈景润为典型对象,勇敢和诗情地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针砭和纠正。正是因为积极地介入社会矛盾,并明晰和诗意地表现出自我正确倾向、主张的行动,所以《哥德巴赫猜想》获得强烈反响,并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经典,徐迟也随之颇受社会瞩目。

        此后,徐迟又意气风发地在牛胰岛素结晶体的微观世界探测意蕴,写出了《结晶》;在周培源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巡游,写出《在湍流的涡漩中》;在蔡希陶热带森林人工群落里漫步,写出了《生命之树常绿》。再加上写于1962年,以常书鸿告别国外优裕生活,在战乱时候勇敢无私地走向敦煌,为保护整理中华民族瑰丽宝贵文化遗产而献身的《祁连山下》,徐迟的报告文学形成了一个以知识分子坎坷爱国精神和科学人生命运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选择和表现价值趋向,以及真诚激情的文学表达,构成了徐迟鄙视愚昧丑陋,而努力靠近科学和文明的社会目标选择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清晰炽热的科学情感。这是高贵的人生追求和文学使命意义的追求,永远地富有美好的品质。

        此前,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一直游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地位得不到明确定位。《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报告文学,在面对社会生活真实事实的原则基础上,以作家敏锐的选择和文学艺术的激情表达,在社会矛盾冲突和美丑较量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现实社会变革。这使读者突然间对报告文学的文学形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其有了期待。在徐迟之后,又有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柯岩的《船长》等作品的跟进,报告文学的强势表现成为当时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正是鉴于此种情势,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光年说,报告文学“由附庸蔚为大国”,中国作家协会也正式将报告文学列入同小说、诗歌等文体同等地位的系列评奖项目范围。报告文学能够在当时和以后不断地发展繁荣,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既有社会历史和时代选择的原因,也与《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的集中出现有密切关系。所以,徐迟不仅贡献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而且有力地强化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从而使这种文体得到新生,具有了坚壁营盘和生长家园。如今,报告文学已经有了一个不小的组织团队,也在不断地涌现优秀报告文学作家,有着很强的能量和社会影响。为此,需要感念徐迟的杰出贡献,并且很好地继承他的遗产和智慧,开辟中国报告文学的新路。

        近30多年来,报告文学所获取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伴随中国社会的观念更新、体制变革、文明推进中,报告文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报告文学的历史成就和现实表现,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态度都是一个错误。当然,报告文学创作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像在观念变革、形式创新、艺术自觉,以及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等方面,报告文学作家都应当有徐迟那样的个性追求和创新精神,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勇于进取的劲头和自觉的文化使命担当。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