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世事评说

    “颠覆性武器”要颠覆什么

    本报记者 汪嘉波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9日   06 版)

        说起互联网、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器、GPS的诞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技术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及对人类生活的积极意义。然而,在赞叹军事技术研发功勋卓著之际,我们还须从人类的道德、心理、良知、信仰和精神追求等层面对其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分析。不错,离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将难以想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预见到,正是“具有颠覆性的新型武器”才具有埋葬人类和整个地球的能力。

        何谓“颠覆性武器”?尽管已经不再是冷战时期的“太空大战”“炭疽工厂”,但如果需要,它仍可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致命一击。按照某些科学家的描述,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正在加紧研发的“地球物理武器”将比核弹和生化武器更具“神力”。制造地震,诱发暴雨,控制飓风和海啸——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固然可以赢得军事胜利,但同时也可能释放出“魔鬼之力”。同样归属“颠覆性武器”范畴的“意念操纵武器”则正在试图把人和机器互为异化,不仅赋予武器屠杀的权力,而且可能“让武器的才智超过人的智慧”,冷酷无情地对人类进行“清理”。至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遗传武器,则更加可怕,它们将攻击固定遗传信息携带者,对特定种族进行屠杀式攻击。

        冷战年代,人类几乎毁于自身非凡的军事科研能力。20世纪后半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生产并持有大量核武器,随时打算把对方干掉。现如今,结束冷战的关键人物戈尔巴乔夫仍然健在,新冷战却步步靠近。2014年的欧洲已经感受到了冷战的寒意,美俄两个军事强国又开始互相投射冷战式“军备竞赛”的敌意。1991年,世界送走了苏联,军备竞赛走向了终结。但是,人类却欠缺对冷战的反思和对军备竞赛的排斥。西方大量回顾冷战岁月的书籍还在告诉我们,苏联当年是多么偏执,而美国为何必须发展高尖端武器。事实上,飞驰的军备竞赛列车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停运。大批核弹和生化武器至今仍然装载在军备竞赛的列车上,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美国从事“颠覆性武器”研发,建立“太空威慑”系统,大搞“太空军事化”,其目标仍旧是统领天下,主宰世界。美国搞“远程反舰导弹”,搞“快速全球打击系统”,全力开发“一小时打击计划”,其宗旨就是要威慑全球,称霸世界。美国以冷战胜者自居,从未放弃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想法。深空、深海、深地,没有任何空间可以阻止美国称霸世界的步履。俄罗斯对美国以武力论英雄、以军备争天下这一套从来不买账,苏联时期的“光荣传统”在普京时代得到了“合情合理的延续”。事实上,在武器研发领域,莫斯科正在跟着美国的脚步和节奏行进。继美国号称可以“一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之后,俄罗斯军方日前也宣布,它将搞自己的“全球打击计划”,在对方出手之前将其置于死地。世界仿佛踏着冷战式军备竞赛的节奏,再次将枪口对准了自己。人们应当相信,无论华盛顿和莫斯科如何完美地实施其军事技术创新,世界也不会因此更加安稳。由美苏执笔书写的荒谬的冷战军备对抗史墨迹未干,世界竟然再次冲进了军备竞赛的危局。

        不知那些辱骂苏联当年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何其愚蠢的西方冷战史作家,如今面对美国的“颠覆性武器”研发成果会有怎样的思考。他们应当看到美国急剧膨胀的称霸野心和玩火自焚的结局。大搞军事技术研发,拥有致命性武器——五角大楼的思路仍旧困守于冷战格局。美军认为自己是在用“科技支撑国家安全”,但那些曾被暗中当作新式武器试验活体的人肯定不会如此思考问题。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千万不要以为,互联网和个人电脑与军事科技开发有那么一点点关系,就去过度赞颂新式武器研发的意义。科研成果被恶意使用与事实真相怕是关系更加紧密。就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言,军事领域的科技创新何其渺小卑微!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真的还要以打败敌手的目标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吗?不错,我们需要更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真的需要以牺牲人类心理和道德上的美好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吗?时至今日,世人十分清楚,军工创新、军备竞赛更接近自我毁灭的“胜利目标”,在发展“颠覆性武器”的“伟大事业”中,人类找不到正确方向,只会迷失自己。

        没有什么会比人类和地球的存亡更有意义。西方冷战史的作家们在书写冷战史之前最好放弃冷战思维,重温托尔斯泰笔下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愿意相信,总有一天,美国的科学家和史学家会在良知的驱使下,拿起笔来,用犀利的语言、浩然的正气来直面五角大楼的“颠覆性武器”。我们还愿意相信,冷战留存下来的“确保相互毁灭”政策,终将退出国际政治舞台,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