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延续12年的生命接力

    ——记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王英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9日   04 版)

        12年,一场生命的接力在天津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延续。

     

        作为天津市“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首家倡议者,天津医大自2002年10月至今,先后进行了12次集中捐献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活动,共有5000余名同学的血样被载入中华骨髓库,1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天津市采样人数最多、捐献比例最高的单位。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选手,他们是生命的拯救者,也是希望的传承者。

     

    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不久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2012级的学生牛香洁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完成了4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她是该校第1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位靠助学贷款交纳学费的女孩,入学仅两个月就报名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活动。当年12月,她收到天津市红十字会初步配型成功的通知,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面对家人的担忧,她和做医生的父亲一起耐心向母亲讲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和意义,最终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为了让自己能够通过体检,牛香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为成功捐献做准备。在牛香洁看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配型相合的概率不到1/10000,因而她是幸运的。她说:“输出自己生命的‘活力种子’,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

     

        马玲是天津医大口腔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她与牛香洁几乎是同时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后,马玲平静的生活因偶尔寄来的只言片语变得格外动人:孩子完成手术了——“你把这世界最纯真无私的爱给了他,他一定会好起来的,会去上学,健康地成长。”孩子出院了——“我们会时刻教育孩子,让他记住:他的生命是姐姐给的,知道自己的重生来之不易。”孩子慢慢恢复了——“姐姐,谢谢你,我又可以去上学了。”马玲说:“能够帮助小弟弟获得新生,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勇敢地去做自己不会后悔的事

     

        研究生王玮虽然已经毕业,但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却在校园里流传着——在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后,王玮高兴地向父母汇报,却遭到了极其强烈的反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都在你身上了”,父亲电话里说的这句话让他彻夜未眠。在当天的日记里,王玮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如今一个活泼的生命正在陨落,而我却可以使她重新鲜亮起来……如果我现在放弃了,我想我会懊悔一辈子,终生背负着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内疚。”

     

        “勇敢地做自己不会后悔的事”,这是王玮做出的最后决定。为此他搜集许多资料寄给父母,争取他们的支持。甚至因为时间冲突还放弃了公务员考试。“我不能错过这个救人的机会,否则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老师们依然清晰地记得他说这番话时坚定的表情。

     

        已经毕业留校成为辅导员的曹璐回忆自己的捐献过程时谈到了一个细节:排在他之前的捐献志愿者是一位现役军人,在采集干细胞当天得知受捐患者——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已经去世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流着眼泪喃喃自语:“孩子,你怎么就不能再等我一天?”被这一幕深深打动的曹璐当时就在心中祈祷,希望与他配型成功的患者能够坚持到生命的花朵重新绽放的那一刻。

     

    并不偶然的传奇:校园里的生命教育

     

        今年年初,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被评为“真情天津——2013年度人物”。

     

        是什么促使这么多青年学子义无反顾伸出臂膀?这场12年之久的生命接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传奇。因为每一个走进这所校园的学子都会举起自己年轻的手臂,在希波克拉底广场、在天津医大创办者朱宪彝铜像前,立下自己的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与荣誉”。

     

        从两立遗书、用遗体为学生上“最后一课”的姚进教授到奉献纪念碑上熠熠闪光的名字,他们感受着生命的质量;从SARS肆虐时“红区”里不灭的灯光到汶川、玉树地震后心手相连的温暖,他们体味到生命的可贵;从20余年不间断地走进厂矿乡村、走进灾区、走近艾滋病患者、走近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中,他们触摸到生命的温度。这是关乎生命的教育,是天津医大医学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品质,也为这些未来的白衣天使涂上了最圣洁的底色。

     

        正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正是体会到自己的职业责任,才使得天津医大的青年学生在穿上白大衣时立誓要“选择它,敬畏它,净化它,传承它”,也才有了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时拥挤的人潮,有了在病床上等待捐献时那些平静的义无反顾的青春面孔,有了12年来生命接力的传奇。(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王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